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「媽媽,妹妹又拿我的東西⋯⋯」、「老師,他也沒有坐好⋯⋯」。孩子很愛告狀,老是一直在抓別人的小辮子,不僅干擾上課的進度,更可能讓孩子在團體中的「人際關係」受到干擾?究竟孩子為什麼會愛告狀呢?我們一起來瞭解孩子的想法吧!
當孩子在四~五歲時,隨著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加,常常就會出現「愛告狀」的行為。當孩子覺得自己已經講得很清楚、很有道理,但是對方卻依然不願意配合他的玩法時,就會出現「尋求大人協助」而出現的行為,這是一個極為正常的發展過程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進入國小之後,還是很喜觀「告狀」或「抱怨」同學時,往往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在班上的人際關係。
「愛告狀」往往有不同的原因,也因此在處理方式上也不相同,只是一昧地要求孩子「把嘴巴閉起來」,往往只會有短暫的效果,甚至會導致孩子情緒上的反彈,反而導致更多的問題。「愛告狀」並沒有唯一的處理方式,而需要爸媽與老師細心地去分辨「愛告狀」背後的原因,才能適當地幫助到孩子。就讓我們一起來看,孩子愛告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:
- 吸引大人的注意力:
最常發生家庭生活中,孩子告狀的原因,並非是真正的是要媽媽處罰弟弟或妹妹,而是想要吸引爸媽的注意力。所以,孩子常會希望可以藉由「突顯手足的錯誤」,達到讓爸媽覺得其實自己比較棒、比較乖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,當爸媽責備他之後,他就會更加的去告狀,要求爸媽也要處罰弟妹。此時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忽略」孩子的告狀,而不是積極的處理,以免讓孩子誤解只要告狀,媽媽就會過來,結果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愛告狀,反而增加困擾。
- 請求大人主持公道:
當孩子與同伴一起玩時,當衝突出現時,由於孩子的「問題解決」與「表達能力」尚未成熟,也因此透過「告狀」的方式,希望大人過來主持公道,協助解決目前的衝突。此時,在沒有安全疑慮的情況下,鼓勵孩子「想想看應該怎麼辦」,給予孩子們一些時間去思考、解決衝突。與其大人直接的排解紛爭,不如帶著孩子一起思考,碰到這個情況應該如何解決。等到下次,孩子再度面臨相同問題時,自然也就會找出解決的方式了,而不會告狀了。
- 覺得一點都不公平:
最常發生在學校生活中,當孩子覺得處罰的不公平,就會一直想要證明別人也有相同的錯誤,而想要藉由「告狀」來表達抗議。但是由於無法正確分辨「情境」,而過度執著於「事件」,所以往往即使「告狀」,老師也不能處理,因為對方並沒有犯錯。例如:都是跑步撞到人,發生在操場或走廊,結果往往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此時,越是去忽略孩子,孩子反而會更愛告狀,結果就變成了惡性的循環。與孩子約定在下課後,老師可以「聽」他的想法的時間。幫助孩子如何察覺「情境」,也可以避免孩子的同儕關係受到傷害。
針對不同的特質的孩子,協助的方式也會非常不同,有時「忽略」是最好的方式,但有時卻會是最壞的方法。當聽到孩子來「告狀」時,請多一點耐心,傾聽一下孩子的說法,但不要急著第一時間就介入孩子之間的紛爭,給予孩子們一點時間,讓孩子嘗試如何同伴「討價還價」,藉由你的引導如何「恰當」與同學討論、妥協,往往才會是真正幫助孩子最好的方式。
轉載自TOP945康軒學習雜誌【初階版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