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憂鬱」是無力建構未來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  最近看到一份資料,讓我覺得非常的驚訝。美國針對大一學生的心理研究調查指出,大一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評估,已經跌到25年來的最低點。美國心理學會公布一份「大學校園的危機」的報告,亦指出接近二分之一對未來感到「無望」,三分之一有有心情過度低落而影響到學業的情況。

這些優秀大學的學生們,辛苦的程度不輸台灣的孩子,也是需要熬夜讀書,努力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,以求可以擠進名校的窄門。累了,撐過去;倦了,拼過去…….,就是不停的努力,一直到申請學校入取通知的那一天。這些菁英中的菁英,應該是在同儕中最有驕傲本錢,最有自信的一群人不是嗎?為何卻深陷憂鬱的危機之中呢?

其實,孩子努力與堅持的學習,為的不是考試的成績,而是「理想」。當理想達到時,頓時也就失去目標,甚至對無法預期的未來,感到一種不安全的感覺。對於這些「天之驕子們」,卻是似乎被抑鬱的氣氛所包圍,真得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。最重要的原因是,孩子們對於未來,無法建立出一個「新理想」,甚至感到絕望與不滿。

在2017年衛福部,公布的台灣第一份的的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調查,也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需要心理方面的協助。甚至有3.1%的孩子在半年內,曾經有自殺的念頭,特別是在都市化程度較高,但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更為明顯。聽起來更是讓爸媽感到焦慮,也讓人感到困惑,為何我們的孩子們會有如此高的壓力呢?

對於未來失去了信心,失去了想法,甚至無法有目標,那就是憂鬱。如果用這樣的定義來說,我們憂鬱嗎?既然當作孩子依靠的爸媽都陷入憂鬱,孩子還開心的起來嗎?要改變不是改變孩子,而是我們和孩子互動時的「態度」。

當我們滿口抱怨、責怪別人,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害者,孩子又如何能學會有自信;當我們看著電視、新聞媒體,將社會當作一個大陷阱,孩子又如何能建立理想。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,不時透露給孩子一個訊息:「做什麼都沒用」時,就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小小的腦袋瓜裡,他又如何能在腦中建構出自己夢想中的未來呢?

不論社會是多麼的亂,我們也不應該剝奪孩子的夢想。當孩子在身邊時,請克制自己的衝動,不要讓你的氣話,影響到孩子的想法。「鼓勵」,不是在口頭上說說,而是當孩子的榜樣。當孩子看見你的堅強,你勇敢尋求夢想的背脊,也才會踏出相同的腳步,尋找自己的夢想。

不要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,而是鼓勵孩子的努力。不知何時,「勤奮」變成「愚笨」的代名詞,好像你很用功就是因為不聰明。結果搞得每一個孩子都像鴨子一樣,表面上裝作很悠閒自得,私底下卻拼命的不停踏水。長時間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人,又哪裡能得到快樂呢?

讓我們問自己一件事,是誰偷走孩子對於未來的「想像」呢?

 

本文轉載自親子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