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做事總是讓人火大?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完昊緯 老師

  緯緯是個乖巧的三年級小女生,在班上總是很開朗,也很樂心助人。但每次做事情的時候,總是丟三落四,常常搞不清楚步驟的優先順序,讓老師跟爸爸媽媽很無奈。知道他不是故意的,但事情總是做不好,真的讓人很火大!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其實,在我們去執行一個「行動」時,雖然我們會把重點放在我們要的結果是什麼,但在我們腦中浮現最終結果的時候,我們的大腦其實已經把每個步驟、所需要的每個用具都安排好了。舉例來說,今天我們打算要洗澡,看似好像只要走進浴室裡,事情就達成了,其實不然。在我們決定要去洗澡的同時,我們會先準備好要換上的乾淨衣物。進到浴室後,我們會很自然的知道要將乾淨的衣物放在哪裡,才不會被淋濕或是有掉落的風險。接著,我們也會很自然地想好換下的髒衣物應該放在哪裡,洗完澡需要用來擦乾身體的浴巾應該放哪,然後才正式進入洗澡這個活動。所以看似一件稀鬆平常、每天都要做的事情,其實也是需要我們大腦花費力氣去計劃的。因此,計畫能力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能力。那良好的計畫能力,到底包含哪些呢?

良好的計畫能力,會跟以下三點有很大的相關性:(1)身體形象概念;(2)順序性;(3)預期性。

(1).身體形象概念:
今天不管我們在做任何事情,都需要我們的身體去執。,而當我們無法好好掌握自己的身體時,就會導致我們在做任何動作及活動時,會有笨手笨腳的感覺,有種自己的左手在和自己的右手打架的感覺,容易讓人有力不從心的無力感。

(2).順序性:
就像前面所提到的,就只是一個每天都會做的洗澡,都是有一定的順序的。仔細想想,其實日常生活中,所有的事情都是有「順序」的,一旦順序錯了,事情的複雜度就會加倍,甚至就會導致結果與我們所要的是不同的。所以順序是我們很容易忽略,但卻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。

(3).預期性:我們在做出任何實際動作前,其實大腦都會先預測做完這個動作後,會產生什麼結果,這樣我們才能決定是否是我們所需要的。而現在有很多小孩,因為預期性不好,所以作出不適合的行為舉止,導致大人的責罵,進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。

那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?

(1).身體形象概念:
多多增加孩子戶外活動的機會,並且學習體操、舞蹈、游泳等,都是相當不錯的方式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當時間充裕時,給予孩子足夠的機會去嘗試每個新的事物,增加他們實際操作的經驗,就是最好的練習。

(2).順序性:
讓孩子多多練習排碗筷、分水果,或是利用一些牌類遊戲,讓孩子練習發牌,都是非常好的練習方式。而在每天都會做的事情上,可以在孩子做之前,先問問他覺得應該先做什麼,幫助孩子在實際執行前先確認好步驟,也是很好的練習方式。

(3).預期性:
在閱讀新的故事時,不用平鋪直敘的故事一口氣說完,而是在一個段落後停下來,讓孩子猜猜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,他們覺得主角會做出什麼決定,將可幫助孩子多多思考,並隨著「猜」這個動作,更能知道在做事情,需要注意哪些事項,避免他們做出不適合的行為。

 

其實,孩子很希望可以將事情好好完成,讓我們了解他們卡在哪裡,針對他們不夠熟練的部分去幫助他們,不但讓父母省心,也可以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