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常常趁著時間空檔就開始啃咬手指甲,咬到指甲都光禿禿的,連剪指甲都不用了。甚至咬到指甲都流血了,但是孩子忍不住繼續的咬!要不然就是用手指一直摳指甲,結果把指甲都弄到變形了,這是怎麼一回事?難道孩子不會覺得很痛嗎?
「咬指甲」經常會出現在孩子的身上,特別是容易緊張的孩子,更是容易出現咬指甲的情況。孩子為什麼會「咬指甲」,主要是因為在尋求本體感覺的刺激,以獲得額外的安全感。事實上,咀嚼、吸吮、擁抱也有同樣有刺激本體感覺的作用。也因此,當孩子覺得緊張或焦慮時,像是在考試前或新環境,就常常就會出現「咬指甲」或「啃手指」的行為,以穩定自己不安的情緒。
也正因為,「咬指甲」是因為孩子「緊張」所導致的,因此在協助孩子時,如果是以責備或嘲笑的方式,往往不會有所幫助,反而會導致「咬指甲」的行為變得更為嚴重。當孩子出現「咬指甲」的行為時,首先要分辨孩子是在何種情境下會出現這種行為,一種是因為「無聊」,另一種是因為「緊張」,兩種協助的方式也不盡相同。
(一) 沒事就將手指放嘴巴:
孩子是在沒事做的時候,因為感覺無聊,所以將使手指放在嘴巴,很自然地就開始咬起來。如果是這樣的情況,父母往往不需要過度擔心,只要改變孩子的習慣就可以了。當孩子要咬手指的時候,可以鼓勵孩子去做一些讓手指忙碌的活動,例如:剪紙、黏土、貼貼紙等活動,讓孩子的雙手保持忙碌來轉移想要「咬指甲」的慾望,很快的孩子就會忘記要「咬指甲」了。此外,有部分少數孩子是因為「想睡」,為了要讓自己保持清醒,這時往往會用牙齒直接「啃手指」,結果導致指甲整個變得凹凸不平的,這時讓孩子去洗個臉,或站起來走一走,會有不錯的效果。
(二) 緊張就會開始咬手指:
孩子在要考試、要上台前,因為緊張而出現「咬指甲」的情況。這時父母就必須要加以注意,孩子可能有過度焦慮的情況。這時,幫孩子找出引發孩子焦慮的「原因」,並且加以解決,才可以降低孩子「咬指甲」的情況。例如:孩子擔心上課時,老師會教他上台,所以感到緊張焦慮。可以先請老師暫時不要在課堂上,叫孩子起來回答問題,以降低其焦慮。並且,鼓勵孩子使用咬口香糖、拉手環的方式,來獲得所需要的本體感覺刺激。
「咬指甲」是孩子幫助自己調整「情緒壓力」與「注意力」的一種過渡方式,也因此在協助時,「正向鼓勵」往往效果比「負面指責」來的有效。特別是由於「緊張」,而導致「咬指甲」的孩子更是如此。在協助時,建議有三個步驟:
(一) 每天幫孩子修指甲:
「咬指甲」會導致指甲邊緣變得凹凸不平,感覺起來刺刺的,所以孩子又會再繼續咬,想要讓指甲變得光滑,結果就變成惡性循環。孩子畢竟還不熟練使用剪刀或指甲剪,所以幫孩子每天「修指甲」,將指甲修平、剪掉毛邊的時間,當作是和孩子談心的時間,逐漸地孩子就會改變咬指甲的習慣。
(二) 戴手鍊或塗指甲油:
對於七歲以上的孩子,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漸成熟,這時候可以給予象徵的符號,提醒孩子不要「咬指甲」。建議使用「戴手鍊」或「塗指甲油」的方式,讓孩子記得要保持手指的漂亮和美觀,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。千萬不要期望一次孩子就可以完全改變「咬指甲」的習慣,而是有越來越少就要加以鼓勵喔!
(三) 轉換獲得安全感:
「咬指甲」或「啃手指」可以獲得本體感覺,進而讓孩子感到安全感,以降低孩子的緊張。當要戒除孩子「咬指甲」時,同時要教導父母可以接受的行為作為替換,才可以改變孩子的習慣。例如:當孩子可以當緊張的時候,可以用力地咬一下牙齒,然後吞一口口水;或是轉動一下戴在手上的手環。此外,讓孩子嚼口香糖,也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。
「咬指甲」往往會與孩子的焦慮有關,「負面指責」容易導致孩子變得更加自責,反而會導致「咬指甲」更難戒除。改變我們的態度,「正面鼓勵」孩子讓自己的手指頭變得更漂亮,引導孩子學會使用更為恰當的習慣,並去除引發焦慮的原因,很快地孩子就有漂亮的指甲後,自然也就不會再「咬指甲」。
本文轉載康軒初階學習雜誌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