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前一秒還和同學有說有笑的,如然之間卻又打了起來;還沒有說他幾句話,就莫名其妙的生氣起來,就好像是一個活動的小型地雷,常常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事情就會讓他爆炸。常常讓老師感到頭痛,父母感到擔心而憂慮,到底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?
「生氣」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,因此除非已經影響到孩子的人際互動,或學校上課的規範,不然是不需要介入與協助的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在學校內,經常出現人際上的衝突時,父母就必須要特別加以注意,孩子可能是面臨一些困擾,但卻又無法處理,所以導致情緒波動的出現。情緒波動往往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在人際互動上,往往更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意願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上的困擾。
此時,「處罰」並非是最好的選擇,而是需要去了解孩子所面臨的困擾。在臨床上,常常可以發現的原因有兩種:(一)感覺調節不佳、(二)情緒傳達不佳。
- 「感覺調節不佳」:對於感覺刺激過度敏感
每一個人對於同樣的感覺刺激的感受不同,就像是同樣的麻辣鍋,有人喜歡吃得不得了,但是有人卻是怕的要命。同樣地,有些孩子對於特定的感覺刺激(例如:觸覺、聽覺)過度的敏感,往往就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互動上面的衝突。特別是觸覺敏感的孩子,比較喜歡擠壓的感覺,喜歡用力的碰觸或擠壓別人,但是卻討厭別人輕輕的碰觸,也因此往往容易被誤會是粗魯的孩子。在這些孩子的感覺上,輕輕地觸碰就像是被人搔癢一般地討厭,所以常常會在排隊或分組活動時,和別人發生衝突。由於「感受」與其他同學不一樣,也因此往往導致在「同理心」的發展上受到困擾。
- 「情緒傳達不佳」:對於情緒表達的技巧不佳
當人們在傳遞情緒時,除了口語上的表達之外,有超過80%是依賴非語言的表達,包含了「臉部表情」和「身體語言」。然而,部分孩子在臉部表情上較為僵硬,也因此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肢體動作來協助。也因此,這些孩子常常就會做錯表情,明明是很難過,但卻看起來像是在生氣;或者是明明只是小小的不開心,但是卻揮舞雙拳,看起來很憤怒的樣子。由於「情緒強度」與「真實情緒」之間的差距過大,也因此往往導致班上同學判斷上的錯誤,因此常常就被貼上亂發脾氣的標籤。
協助「情緒失控」的孩子時,最重要是要盡量保持自己心情的平靜,不要在生氣時去處理孩子的問題。先讓孩子和自己都冷靜下來,暫停孩子五分鐘之後,再來討論事情的前因後果,你將會發現問題變得很容易解決。
許多時候,孩子的情緒失控的原因,在於他傳達的「情緒」被人誤解,所以引發的衝突。這些孩子因為無法有效率地使用「表情」來傳達自己的「感受」,也因此往往會使用「動作」來告知別人。在協助孩子時,請不要在數落他的不是,而是幫他當一個稱職的「翻譯官」,讓同學們了解如何判斷他的情緒。並且增加孩子對於情緒表達的詞彙量,讓他自己清楚說出自己的感受。你將會發現當孩子被人了解後,情緒自然就會越來越穩定了。
本文轉載康軒初階學習雜誌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