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社交孤立怎麼定義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非常害羞,一站上講台就縮成一團,一句話都說不出來,整個僵硬地站著。就算是下課時,也常常自己一個人坐在座位上,一點都不想要出去玩。這樣不善於人際互動、不愛交朋友的孩子,但這算是「社交孤立」嗎?會不會以後會有人格上的問題呢? 常常會讓爸媽擔心不已。

「害羞」或「內向」是一種人格特質,只要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,就不需要過度的擔心。從發展的觀點來看,兒童在三至四歲時,隨著「自信心」的萌芽,所以凡事都想要自己做,覺得自己是做得最好最棒的,而從中培養出對於自己的「自信心」。在一年多的練習後,隨著動作技巧的成熟,配合良好的自信心,孩子就可以很順利的進入團體生活,並從與同儕互動做獲得更多的「成就感」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的「自信心」不足,往往就會導致「害羞」或「內向」的情況出現。

「社交孤立」則是指「支援系統」的缺乏,導致當孩子面臨困擾時,沒有人可以分享或協助,而跟生活情境出現「脫節」的情況,甚至被孤立的情況。因此,如果孩子只是「害羞」,只要孩子願意與父母分享心事,讓父母當孩子最好的「支援系統」,往往就不用過度擔心。其實,在臨床上最常碰到被「社交孤立」的兒童並非是害羞,相反是脾氣暴躁、動作遲鈍的孩子,因為他們在團體遊戲中,常常會干擾到小組的整體表現,所以同學們往往會刻意的避開他,而導致孩子覺得被「孤立」。

對於過度的「害羞」的孩子,由於社交技巧尚未成熟,我們可以使用四個方式來引導與協助,預防出現「社交孤立」的情況出現。

 

(一) 事先預習,減少焦慮:
對於孩子而言,「新奇」是最好玩、最有趣的,但是對「害羞」的孩子卻常常是一種壓力,很擔心自己不會、做不好,所以就變得退縮。也因此,我們可以使用事先「預習」的策略,藉由事前的熟悉,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很好,來減少孩子的焦慮,自然也就可以讓孩子可以自在地表現自己。

(二) 協助分組,減少挫折:
「分組討論」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策略,可以讓孩子在討論中思考、組織、學習,但是對於不善交際的孩子,分組的過程往往是一個折磨。擔心自己會最後一個被選到,無形中也就形成壓力。這時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由老師協助分組,並盡量安排合適的同學協助,從減少壓力來源的方式,增加孩子對於團體活動的參與度與成就感,漸漸的就會越來越主動。

(三) 培養自信,獲得成功:
當我們從事有興趣的事物時,常常就會眼睛一亮,充滿自信的侃侃而談。找出孩子的「興趣」,培養出孩子特別的「才藝」,讓孩子知道自己的「優勢」在哪裡?哪裡比別人厲害?透過這樣的方式,讓孩子可以獲得自信,也更有一個可以跟朋友分享的「話題」,當然也就更能容易融入團體。

(四) 寫小日記,建立聯繫:
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,往往也就不像小時候,會凡事都和爸媽分享,甚至會擔心爸媽過度反應,導致自己變得更尷尬。也因此,可以透過培養孩子寫「小日記」,從中幫助我們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與心情,並且適時的提供協助。此外,也可以去熟悉孩子的同班同學,透過同學來了解孩子的生活,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康軒初階學習雜誌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