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當孩子超級怕髒,只要東西有一點汙漬,孩子就不願意拿取,甚至未要求丟掉,再買一個新的。有時候明明衣服只是沾到水,也會大驚小怪的鬧脾氣,一定要馬上脫掉換一件才甘願。是孩子無理取鬧?喜新厭舊?還是完美主義呢?真的讓爸媽傷透腦筋,究竟孩子是不是有強迫症呢?
愛乾淨是一件好事,更是一種好習慣,從小我們都會教孩子吃東西前,一定要洗手,特別是腸病毒流行的時刻更是如此。因此,愛乾淨是一件好事,不用大人提醒就自動自發,真的是太美好的一件事。但是孩子太愛乾淨,每次洗手都要洗上十分鐘,反而會導致生活上的困擾,也讓爸媽擔心孩子會不會有「強迫症」的問題。
首先,我們必須要了解,「潔癖」並不等於「強迫症」。如果孩子對於乾淨特別在意,所有事情都有條有理,比較傾向是「完美主義」;如果孩子很對一點小汙漬就很在意,但是房間卻一團混亂,比較傾向是「強迫行為」。「強迫行為」導致孩子一定要去洗手,但是並不一定是愛乾淨,而是不由自主地去做才能覺得安心。爸媽不用過度擔心,孩子愛乾淨會不會有問題,基本上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。
絕大多數有怕髒的孩子,或是有「潔癖」的孩子,由於下面三種「信念」造成的,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認識:
(一)恐懼生病:
好發在五、六歲之後,孩子將「細菌」與「生病」過度連結,導致引發擔憂「死亡」的念頭。如果談到「住院」話題,孩子的行為就會更為明顯,往往是基於「恐懼」而誘發的。因為對於「細菌」錯誤的恐懼,而引發出的不適當行為。生活中細菌是無所不在的,更是有好有壞,像是腸胃道裡有很多益生菌,因此不需要特別害怕細菌。這時,只要教導孩子正確的洗手方式,不要刻意強調細菌的危害,孩子漸漸就會改變。
(二)觸覺敏感:
相對於,害怕細菌是長大才出現的;觸覺敏感則是從小就如此。孩子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,有過度強烈的感受,因此對於衣服線頭、背後的標籤、袖子沾濕的……等,都會引起過度激烈的反應。這時,越是幫孩子避免刺激,反而會因為經驗不足,長大後更容易情緒暴怒。特別是黏黏糊糊的感覺,更為讓他神經斷線。我們反而應該在孩子心情好時,多讓他接觸不同質地的顏料、黏土、膠水…….等,讓孩子漸漸習慣不同的觸感,更讓對於感覺的接受度也會漸漸提高。
(三)完美主義
孩子過度追求完美,覺得將「弄髒」跟「壞掉」畫上等號,而導致情緒波動。這時最好的引導方式,不是幫孩子避免弄髒,而是帶著孩子一起修理東西。不論是裝上一個新燈泡、縫上衣服上的鈕扣、幫水壺換新背帶……等,透過實際行動讓孩子知道,東西壞掉了可以修理。透過實際行動讓孩子了解媽媽的物品可以想方法修理,當然他的物品也可以做修理,孩子自然也就不會鬧脾氣。
怕髒不是一件壞事,要讓孩子不怕髒,最重要是爸媽不緊張。如果孩子不小心吃飯弄掉一顆米粒,爸媽就大驚小怪。孩子看在眼裡,又如何不會緊張呢?
本文轉載康軒初階學習雜誌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