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說被欺負了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回家後,老是抱怨自己被欺負,是孩子神經過度敏感?還是真的碰到被人欺負呢?真讓爸媽傷透腦筋,一來擔心孩子會受傷,二來又擔心被人當作「恐龍家長」,爸媽要如何問清楚呢?

當孩子說被欺負時,請先靜下心來接納孩子受傷的心,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,只是你的「擁抱」安慰他受傷的心,讓他可以撒嬌一下。透過你的擁抱,讓他可以有重新振作的勇氣。 而不是爸媽暴跳如雷的反應,那只會將孩子推得更遠,讓孩子更擔心,日後更不願意和你分享秘密。

當孩子説被欺負時,有時不一定是真正的被欺負,而是他覺得對方說的,讓自己覺得很受傷。雖然可能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,也請不要趁機數落孩子,那只會讓孩子更加自卑,日後碰到其他事情當然也就不願意說。 這時,給孩子一個擁抱,讓孩子知道我們願意傾聽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「永遠的支持者」,如同粉絲一般的幫孩子加油,才能化做孩子鼓起勇氣的動力。先接納孩子的情緒,幫孩子找出解決的辦法,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。請不要在孩子前面發脾氣,一副要找人興師問罪的氣勢,只會把問題弄得更加複雜,卻沒辦法解決任何事情。

在處理上有三個原則,可以提供爸媽與老師參考:

 

(一)發生頻率:
處理孩子衝突的關鍵,在分辨是「偶發事件」或「持續事件」。如果孩子只是偶爾拌嘴吵架、鬧不愉快時,這時爸媽不需要特別在意。如果持續兩週以上,一直提到他被欺負時,這時爸媽就必須要提供協助,不論是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,或是請老師額外注意,都是必須要做的。每個孩子特質都不同,運用策略的分組或座位安排,預防衝突的發生的機率,常常是最有效的方式。

(二)釐清事件:
幫孩子釐清事件的發生的先後順序,和孩子是不是有所遺漏的細節。孩子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,因此無法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事情,而忽略部分的細節,導致無法理解為何別人的行為,而感覺到自己被欺負了。這時除了詢問孩子本身,也可以詢問孩子的朋友,透過多方的說法來重建事情發生的過程。當一切都明確了解後,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建議。

(三)找出壓力:
「綽號」,有時也是壓力的來源,特別對害羞的孩子,明明覺得不舒服卻又說不出來,結果同學們都很開心的說來說去,但卻不知道他已經感到很受傷。這時幫孩子跟老師說,讓老師知道孩子在意的地方,往往會有很大的幫助。此外,「分組」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,找不到別人願意和他一組,常常會誘發孩子的焦慮,這時減少分組或固定分組,都是不錯的策略。

 

不是幫孩子出頭、比孩子還要生氣,那不是在協助孩子,那只是我們大人在宣洩自己的不滿,對孩子一點幫助也沒有。運用我們的智慧,幫孩子找出克服困難的方式,帶著孩子的手一點一點的做,你不覺得這也是讓孩子學習如何「解決問題」的好機會嗎?

 

 

本文轉載康軒初階學習雜誌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