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孩子樂於分享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「分享」是一種習慣、一種美德、一種喜悅,更是人際互動時必要的技巧。分享,而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要靠爸媽的引導。

從兒童發展過程來看,小小孩是很喜歡分享的,要他拿一顆糖給別人,整包都會送給別人,真的是大方到過了頭。但到兩歲多以後,孩子突然變得拒絕分享,把自己的東西都保護得好好的,好像少了一個也不願意。這並不是孩子變得小氣,而是孩子開始發展「所有權」的概念,所以更加會在意自己的物品,而暫時就不喜歡分享。等到四歲後,隨著社會規範的學習,孩子又會開始重新開始喜歡分享,甚至想要準備小禮物來送給親朋好友。

「分享」不是強迫孩子給予,那只會讓孩子感到困惑,反而讓他心生抗拒而更不願意分享。我們可以用四個小秘訣,幫助爸媽教出樂於分享的孩子:

 

(1) 不是全都是我的
如果東西是「孩子的」,因為要保護擁有物,所以不願意分享;如果東西是「爸媽的」,孩子不會有情緒糾結,自然很容易分享。當教導孩子分享時,最重要的關鍵是「不要讓孩子擁有一切」。特別是玩具的所有權,有些也可以放在爸媽身上,這樣孩子更容易別人分享玩具。讓我們想想看,如果孩子眼睛看到的全部都是他的,每一個都是寶貝當然也就捨不得給人,又如何能學會分享呢?

(2) 不要事後要求
爸媽常會給孩子一包餅乾,再叫孩子分給別人,結果孩子緊緊拿著整包,就是一小塊也不給別人。這其實是比較不適當的,因為餅乾的所有權是孩子的,而不是再是爸媽的。不要給予後再要求,而是在先講條件再給予,例如:等下要給妹妹和爸爸一塊餅乾,我才會給你一包餅乾。孩子比我們想的「更聽話」,說話的次序只要一顛倒,孩子的表現也會不一樣喔!

(3) 我們來交換吧
「分享」是一種互惠。現在我有分給你,等到你有了,也要記得我。在分享之前,孩子必須要先有「交換概念」。不論是玩具、食物、貼紙……等,都是可以拿來練習。和爸媽想的不一樣,我們常以為孩子只要東西多,也就會願意分享,所以拼命買給孩子。事實上,東西越多的孩子常常更不願意分享,因為他沒有必要和別人「交換」。

(4) 和孩子說謝謝
分享不是從朋友開始,而是從家中的親人開始。在家裡,讓孩子記得留些水果給爸爸,分給妹妹一張貼紙,都是最簡單的練習。分享更是一種喜悅,透過讓別人高興,而從中獲得成就感。這種喜悅的來源非常單純,也就是對方的「感謝」。因此,當孩子與你分享事物時,請不要吝嗇給予你的「感謝」,那一簡單的一句「謝謝」,卻是孩子是否愛分享的關鍵。

 

歲末將至,無論是感恩節、或是聖誕節,皆是充滿愛與分享的日子,就讓我們和孩子手牽手,一起學習如何樂於分享吧!

 

 

本文轉載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