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刀光劍影的教養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明明只帶一個出門都很正常,但是一遇到兩個湊在一起,真的是考驗爸媽的耐心。面對孩子之間的爭吵時,爸媽很容易理智斷線的破口大罵。到底孩子爭執時,爸媽應不應該介入呢?

「爭吵」並不是孩子在找麻煩,而是一種「保護自己」的方式。當被別人冒犯了,使用「語言」來保護自己。當然最好的練習對象,也就是家裡的兄弟姊妹,所以常常窩在一起就吵來吵去。簡而言之,孩子在與手足吵架時,其實是有發展上的意義的。此外,也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。在五歲前,孩子的自我控制尚未成熟,如果爸媽百分百放手讓他自己去解決衝突,大概你會看到的是「狼人」出現。因此,只要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,爸媽就必須要介入,適時將兩人分開才是最好的策略。不需要高壓的責罵或拿棍子來威脅,那都是是沒有用的。

「爭吵」與「和解」是孩子必須要學習的。如果一點點的小爭執都需要爸媽介入,當然也就減少孩子們練習的經驗。但也不是絕對都不介入,想想看兩個人都打成一團,爸媽還在一旁冷眼旁觀,那也是不正常的。哪時候要介入?又如何介入呢?首先,我們要找到「爭吵」的原因:

 

(一) 搶奪權力:
在四、五歲為好發期。孩子對於「權力」開始產生好奇,喜歡命令別人,要求別人配合自己。在與一群孩子玩遊戲時,常常想要自己定規則,甚至改變玩法。這段時期,孩子往往特別喜歡扮演「老師」這個角色,因為老師可以要全部的小朋友都聽他的。與爸媽想像的相反,在學校裡聽話的的孩子,在家裡的權力搶奪越明顯。因為在學校裡一直都是「配合者」,沒有機會當「領導者」,所以回到家才會找兄弟姊妹來練習,結果衝突自然也就增加了。從此可知,在介入時不是滿足其慾望,而是請老師幫他安排做「小老師」或「小班長」,透過正向經驗的滿足,也就可以減少在家裡的衝突了。

(二) 強調公平:
在六、七歲時為好發期。孩子過度在意「公平性」,很愛比來比去,只要有一點不一樣就會鬧脾氣。這時孩子的公平尚不成熟,只是強調「數字」上的公平,大約在九歲左右會漸漸消失。這時爸媽最常見用的,就是東西都買兩份,大家都一模一樣,但其實並沒有多的效果;也不是一有衝突就處罰大的、放過小的,那只更讓孩子覺得不公平。因為兩個方式都搞不定孩子,所以我們就大發脾氣的讓孩子當機,但其實有更好的方式。引導老大想想看「當哥哥(姊姊)的好處在哪裡」,當孩子察覺當大的有好處,自然也就不會那麼愛計較了。其實,孩子們在家裡玩扮家家酒時,常常會兩人互換角色的,姐姐假裝自己是妹妹,妹妹假裝自己是姊姊,也是同樣的道理喔!

(三) 吸引注意:
當弟妹的年紀小時比較常見。因為家裡有年幼的弟妹,表現好時無法吸引到媽媽的注意力,導致引發出負面行為。弟弟妹妹只是一個「工具」,如同電鈴一般,只要弟妹一哭,爸媽就會馬上出現。這時,處罰對於他是一種獎勵,所以一直出現故意弄弟妹的。最好的方式是暫時兩人分開帶,一個黏爸爸、一個黏媽媽,等到小的三歲大就會減緩。此外,爸媽可以有空時,單獨帶老大一個人去玩一小趟,讓孩子回到之前獨子的時光,只要短短的兩、三個小時也就可以有很大的幫助喔!

 

了解孩子,才能協助孩子。當孩子在爭吵時,你需要的不是生氣,也不是威脅要處罰孩子,找出背後的原因才能解決問題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統一基金會好鄰居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