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孩子聽話,不只靠耐心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和孩子們說話,往往比和大人說話累,甚至有時候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。明明很溫柔的跟孩子說道理,但是孩子不要不要的,搞到大人生氣才肯聽,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

其實,讓孩子聽話,不只是靠說,更要說得正確。讓我們來一起了解如何「有效溝通」。只有當我們正確下達指令,才能有效傳達到小孩的「天線」裡。讓我們從五個關鍵來說起:

 

(一) 詞彙理解
不同年齡對於「詞彙」的理解能力不同。對小小孩來說,如果你要孩子把自己玩具收好,你覺得「把房間整理乾淨」和「讓小汽車回家」,那一句能讓他理解呢?絕對是後面那一句。「溝通」並不是有沒有說,而是說的對方懂不懂。因此,爸媽必須依照孩子年齡,適當的調整自己用詞的難度,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。

(二) 句子長度
我們常常忽略了「句子長度」的影響,「這不是你的東西」與「不要拿」,哪一句能讓孩子放下不屬於他的玩具?其實,「不要拿」聽起來比較沒禮貌,但是效果比較好。在四歲以前,孩子對於「因為…..所以……」這樣的複雜句,其實並不能理解,也因此往往你講得越多,反而把孩子搞得更迷糊。想反地,等到孩子五歲以上,則是要增加句型結構的複雜度,才能幫助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喔!

(三) 眼睛看我
孩子的注意力更像是「燈籠」,對於身邊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心,也因此常常爸媽在說話時,並沒辦法立即「察覺」。也因此,常常會出現「只聽到一半」的情況。建議爸媽和孩子說話前,可以先拍拍孩子或蹲下來,讓孩子看到你的眼睛才開始說話,你會發現效果差很大。其實,在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,你和同事說話時,難道不會先「等」著他眼睛看你才回答嗎?

(四) 不要繞圈
不要用繞圈圈的說話方式,卻忘記跟孩子說「要做什麼」。聽起來覺得很奇怪,但我們卻經常不小心如此,例如:「你不要一直那樣的動來動去的,像蟲一樣的……」,但是你真的是要孩子不要動?還是不要像蟲?這時你只要說「把手放在腳上」,孩子往往就會立即配合。

(五) 不要責備
「責備」往往是溝通阻礙,當被責備時我們為保護自己,往往會武裝起自己,當然什麼都聽不進去。跟孩子建立默契,爸媽可以和孩子討論出一些「密語」,一來可以提醒孩子,二來又如讓孩子失去面子。想想看,小時候當老師要全班安靜時,是不是會說「最高品質」,然後小朋友就回答「靜悄悄」。既沒有責備,也可以讓孩子心甘情願的配合。

 

語言發展並不像動作發展,每個孩子都七坐八爬的,而是有些孩子比較快,有得比較慢。也因此,不要將孩子貼上「不聽話」的標籤,而是依照孩子的能力調整我們說話的方式,自然也就可以讓孩子乖乖聽話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統一基金會好鄰居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