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在生活中,我們經常和孩子「說不」,不可以做這個、不可以做那個。其實,我們的本意並非是「限制」,而是出於「保護」。特別是生活中、校園裡總是隱藏一些危機,但是在跟孩子在「說不」的同時,更重要是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。
孩子無法察覺到情境中的「危機」,因此讓爸媽或老師提心吊膽,甚至忍不住的出聲嚇阻。不論孩子聽或不聽,在結果上可能都不會讓人覺得是一件好事。假如孩子聽話被嚇到膽子超小,不聽的話爸媽被氣到血壓升高。事實上,我們忽略另一個重要的關鍵,也就是「情境察覺」的重要性。
「情境分辨」在七至九歲出來,孩子可以依照不同的「情境」做出相對應的行為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無法分辨情境,自然也就很難判斷危險的存在,例如:過馬路還在奔跑,而沒有注意到紅燈已經亮了……。自然也就很容易被責備,卻又感覺到很委屈,明明我平常跑來跑也沒問題,為什麼這一次卻會被罵呢?久而久之,孩子可能錯誤連結,反而變得叛逆而不聽話,反而讓爸媽更煩心。
因此,帶孩子不僅只要說不,更要教導孩子如何判斷危險?如何避免危機?以及如何保護自己。讓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出發,幫助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:
(一) 情境察覺的技巧
「情境」也就是時間和地點,這與孩子的觀察能力有關,很多不知道危險的孩子,是因為眼睛有看沒有到,當然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危機中。這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:一是衝動性高、一是周邊視野。前者因為太急著要做,而沒有先觀察環境,導致容易陷入危機,這時爸媽可以事先演練在不同情況下需要注意的事情。後者因為視野比較狹窄,導致只看到眼前的事情,卻忽略周邊的事物,這時提醒往往就沒有用,而是需要練習丟接反彈球、乒乓球等活動還改善。透過適當的引導,當孩子情境察覺改善了,爸媽自然也就不用一直擔心。
(二) 提升保護的反應
「保護」是一種直覺的動作反應,幾乎不需要意識的參與,像是被絆倒而失去平衡時,我們很自然的會伸出雙手、將頭抬高,這樣雙手可以撐著地面,並且避免自己的臉部受到撞擊。這個過程非常的短暫,甚至不需要時間思考。保護反應不佳可能有兩個原因:一是肌肉張力低、一是前庭覺遲鈍。前者因為對於肌肉的感覺回饋不佳,無法察覺自己的身體範圍,因此很容易碰撞到旁邊的物品而不自覺。後者因為對於平衡的感覺回饋不佳,無法察覺到自己失去平衡,因此無法即時做出保護反應,甚至可能會導致別人一起受傷。爸媽可以透過體操、直排輪、腳踏車等活動,增加孩子身體運用的能力,才能提升孩子的保護反應。
(三) 想一下問題解決
當孩子可以發現危險之後,下一步是如何解決。我們需要做到的事,預防而不是威脅,因此除了不可以之外,更重要是「要做什麼」。對於七歲以前,我們可以用背口訣的方式,就像是燙傷時要「沖脫泡蓋送」,讓孩子知道要做什麼,當碰到問題也就不會太緊張。對於七歲以上,爸媽可以使用情境題跟孩子討論想一下「三個方式」,即便是孩子說得不合理也無所謂,三個總有一個好方法。如果孩子真得想不到,爸媽也可以適時的幫孩子想一個,讓孩子願意動腦想一下。生活難免都會碰到突發狀況,關鍵是能不能找到解決的方式,關鍵是孩子有沒有足夠的練習機會。
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「限制」,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「保護」自己。保護自己並不是口頭說說,而是需要具備三個能力:情境察覺、保護技巧、問題解決。當孩子真正準備好了以後,爸媽自然也就不用不停的說「不可以」三個字了喔!
本文轉載統一基金會好鄰居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