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一下,讓孩子有機會想一想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在父母給答案之前,如何誘導孩子獨立思考,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可能跟爸媽想像的不一樣,關鍵時期並不是等孩子長大以後,而是在幼兒園階段才是關鍵,特別是五、六歲的時候。讓我們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出發,了解原因在哪裡呢?

在三歲時,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成熟,更依賴「模仿學習」。透過模仿大人的行為舉止,從可以跟大人一樣而獲得「自信心」。這種自信也就是「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」的基礎,也才能學會不依賴自己嘗試。在四歲時,孩子熟習生活自理能力,懂得基本的社會規範,可以保護自己遠離危險。也讓孩子真正可以離開媽媽的照顧,漸漸地擁有「獨立性」。正因為有這兩個基礎,孩子在五、六歲時才能更近一步地學會「解決問題」的下一步。

我們都非常習慣學習,但成人更熟悉的是「掌握式學習 (mastery learning)」,也就是「老師教學生學,做十遍一直到熟練」。然而,孩子在七歲之前是「探索式學習 (discovery learning)」,也就是「在安全的環境下,透過嘗試或模仿來試試看,並找到可能的方式」。前者有點像是「給答案」,按部就班地完成,越快越熟練越好;後者有點像是「做實驗」,試試看找出原因,越多不同的可能性越好。孩子也就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獲取大量的經驗,這些素材也就是日後學習的材料喔!

換而言之,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,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關鍵就是爸媽當孩子五、六歲時,要學會「忍耐」。不要急著「教孩子」,而讓孩子有一個「緩衝時間」(大約三到五分鐘),可以有時間思考一下。這聽起來很簡單,但是做起來可是不容易。很多時候,並不是孩子不願意「想」,而是現在大人根本等不了「三分鐘」。

讓我們從三個部分來引導孩子,而不是跟孩子說道理。

 

(一)自己穿衣
「自信」來自於相信自己可以做到。就是因為相信自己可以,所以即便是沒見過的事情,也有勇氣可以去嘗試。請注意因為孩子察覺「危險」的能力尚不足夠,因此並不建議所有事情都讓孩子嘗試,那只會讓你心臟病發作。其實,最好用的也就是從自己穿衣服開始練習,讓孩子可以自己完成身邊的事情,而不需要大人的協助,也就是最好的練習了。

(二)設計遊戲
「遊戲」要好玩,一定要有規則。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們之間的互動,你就會發現,在孩子中最受到歡迎的,往往是最會「設計」遊戲的,而不是最聽話的孩子。因為跟他一起特別好玩,自然也就會吸引很多小朋友。當遊戲中,碰到有新同學加入、缺少一些道具、規則需要調整……如何讓遊戲依然可以繼續下去,其實也就是最原始的「解決問題」。和孩子一起輪流設計遊戲,看看誰的比較好玩,也是一種不錯的練習。

(三)先說出來
「你覺得呢?」是一個很好用的句子。請不要跟孩子說「好好想一想」、「動一動腦筋」這些句子通常都是沒有幫助的。特別是比較「衝動」的孩子,我更喜歡用「你覺得呢?」來引導孩子「說」。當孩子開始「說」就不需要運用大腦皮質來思考,說得正確不正確沒關係,重要是他開始「想」。如果孩子說的不正確,爸媽也不要急著糾正,可以再接著說「然後呢?」,讓孩子繼續講下去。大多數情況下,當孩子開始「想」一後,自己也就會去修正之中的「矛盾」,當然也就不容易犯錯。讓孩子培養先說出來,再去動手做的習慣,漸漸熟練後也就不用說,也可以先動腦思考了。

 

最後,請允許孩子暫時做的「不完美」,畢竟是我們與許孩子嘗試,而不是孩子在調皮搗蛋。千萬不要因為追求完美,過度苛求而傷害孩子的「自信心」,之後又氣孩子為什麼明明會卻又不願意做。請記得在不同年齡時,孩子需要不同的引導。對於七歲起前的孩子,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孩子準備一個安全的探索環境,讓孩子在保護下可以愉快的嘗試,並從中碰到問題如何自己解決,而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。你不覺得這比直接給孩子「答案」,更重要嗎?媽自然也就不用不停的說「不可以」三個字了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統一基金會好鄰居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