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你做不到,而是你還沒想到方法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常常把「我不會」掛在嘴邊,明明很簡單的事情卻拖拖拉拉,一直等到有人陪才願意開始做,真得會急死爸媽。為什麼孩子在面對學習或問題時,常常會缺乏信心,總覺得自己做不到呢?

自信心,並不是靠鼓勵,而是在生活經驗中獲得。與爸媽想像的不一樣,從人格發展理論來說,自信心在三時開始萌芽,這時孩子們總是迫不及待的長大,不想要再當一個「小孩」,期待自己一覺起床自己就變「大人」。這時孩子凡事都想要自己做,雖然常常會搞得一團亂,但也從動手做完成的過程中,發現自己也可以跟爸媽一樣,進而獲得「自信心」。

等到四歲時,雖然孩子的動作、語言、認知各方面的能力都變好了,但他們開始在意別人的想法時,也就變得害怕失敗,反而對於「新事情」感到擔憂,而變得拖拖拉拉而不敢動手嘗試了。換而言之,孩子的自信心並不是爸媽有沒有鼓勵,也不是對孩子有沒有耐心,而是孩子在三歲時的發展經驗是否良好。其實,孩子缺乏信心的關鍵之有一個,也就是我們「過度教導」導致孩子缺乏「主動嘗試」的經驗。

雖然說,鼓勵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,但卻不是最重要的。克服困難,自己找出解決問題方式,才是更重要的關鍵。也因此,如何避免「過度教導」才是最重要的,讓我們從三個方式來開始。

 

(一) 主動嘗試
由於小家庭結構下,絕大多數的孩子可能兩、三歲也就開始上學,也因此孩子成長的方式也大大改變。長時間在教導下成長,好像每一件事都要被教才能做,無意間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。爸媽在家裡更需要調整,在安全的前提下,忍耐我們想要教導的念頭,讓孩子面對新事物時可以先自己做做看,等到碰到問題或困難時,再給予協助。

(二) 克服失敗
信心來是克服困難。孩子自己做,第一次一定難免會失敗,這時除了安慰孩子之外,更重要是跟孩子討論解決辦法。這時建議爸媽不要給予「命令」,而是可以說:「你的方式也不錯,但我們想想看還有哪些方式…..」,引導孩子找出三個方式,猜猜看哪一個最容易成功。如同做實驗一樣的一個一個是一次,當嘗試失敗變成一種遊戲,孩子也就不會害怕了。

(三) 分段解決
問題太大需要拆分。孩子卻往往想要一次就做好,但是有些事情卻不是一天就可以解決的,這時候孩子更會抗拒。爸媽可以用需要分兩三天才可以完成的工作,我最喜歡使用的是樂高,陪著孩子做到一個段落收起來,隔一天在做。讓孩子知道即便看起來很多,好像是無法完成,但只要分兩、三天,也就可以變得很輕鬆。看到爸媽一起做好的作品,更可以無時無刻提醒孩子,只要分段解決都不用擔心嗎?

 

天下沒有不願意學習的孩子,缺乏信心的孩子,在學習態度顯得很被動,需要不斷地督促才願意做,不知不覺陷入「過度教導」漩渦之中。因此,先培養孩子的信心,孩子才會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統一基金會好鄰居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