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隨著「隨機殺人事件」的發生,以及一連串兒童人身安全事件,讓爸媽們感到特別的痛心。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,無憂無慮地長大。但是,這些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警示我們,要注意可能的社會中隱藏的危機。究竟,要讓孩子覺得人都是善良的?還是要讓他注意陌生人呢?
這兩點看是相互矛盾,但其實並不衝突。因為我們陷入一個迷思,要「害怕」才會注意「安全」。大概是因為,小時候不睡覺的時候,媽媽就會說「虎姑婆」的故事嚇我們,所以我們也就長大了這樣去嚇孩子。但是,「恐懼」只會讓孩子變得更「膽小」,碰到問題更不知道如何解決,不是嗎?
我們要做的不是「恐嚇」孩子,而要教導孩子如何「保護自己」。就像是在路上開車,也是會有危險,但是難道我們就不開車嗎?絕對不是的,而是要先考上駕照,學會與熟悉交通規則,自然也就可以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。在引導孩子時,不是強調「恐懼」,將有的「陌生人」都塑造成為大壞蛋,反而導致孩子出現「焦慮」的情緒,結果導致對於人際互動產生抗拒的副作用。
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開始,寶貝就開始學習認人,而跟媽媽建立「依附關係」。開始相信媽咪,會全心全意地保護他,而獲得「安全感」。然而,隨著寶貝開始探索環境,開始學習爬行後,也漸漸地會脫離媽媽的身邊。在九個月時,就會出現「陌生人焦慮」,即便是媽媽抱著,只要看到「陌生人」也會出現抗拒的情緒。而在,媽媽的安慰與保護下,寶貝到一歲半至兩歲,漸漸地瞭解「陌生人」並沒有那麼的可怕,而變得越來越大方。
因此,不會害怕「陌生人」是孩子成長的象徵,也是孩子敢離開爸媽保護,而去探索新事物的關鍵。但是,畢竟世界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,依然有許多的危險,所以我們就必須要教導孩子,如何面對「陌生人」。對於孩子而言,「陌生人」是很抽象的概念,幾乎很少見面的親戚,為什麼不是陌生人?便利商店的阿姨,我每天都會看到她,為什麼反而算是陌生人呢?所以,要和孩子說明清楚,真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。也因此,請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,教導孩子「陌生人都是壞人」喔!
在四歲之前,孩子自我保護能力不足,也因此需要大人的安排安全的環境,讓孩子從中獲得「安全感」。當四歲之後,可以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陌生人,例如:不要說話、不拿糖果、不跟著走、不可以搭車、尋求大人的協助。只是,千萬記得我們要教的「不是恐懼,而是方法」。生活總是難免有無法抽身的特殊情況,而需要請親友去接孩子,這時建議可以事先知會學校,並且與孩子說明。此外,也建議可以和孩子事先建立「通關密碼」,讓孩子知道「這個人」真的是媽媽認識的人,也可以讓孩子多一份安全感喔!
建立孩子的安全感,是我們爸媽的工作。教導孩子當面對陌生人時,不需要緊張害怕,而是保持距離、仔細觀察,必要時立即尋找協助,才是最重要的喔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