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是在欺負小動物,只是想要一起玩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會「欺負」小動物,會不會「個性」就有問題呢?以後會變得暴力狂呢?爸媽不用太擔心,只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愛護小動物,建立正確的好習慣,就不用太擔心了。

孩子都是喜歡動物的,最喜歡去動物園,看各種不同的新奇的動物。就算是在家裡,也會常常抱著布偶,假裝是活生生的寵物在照顧,這都說明孩子天生都是愛動物的。然而小小孩有時會出現「欺負」小動物的舉動,通常並非是出於想要發洩情緒,反而是出於好玩或好奇心,但無法察覺小動物的感受。所以,就會出現拉扯、推打、追趕動物的舉動,而讓大人看了擔心不已。

特別是在四歲以前,孩子的「力道控制」和「因果概念」尚未成熟,明明只是想要摸摸小狗,但卻變成打牠的頭;明明只是想要碰碰貓尾巴,但卻變成抓住不放,結果看起來就是在欺負動物。加上「因果概念」不成熟,無法了解自己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,結果就導致出現傷害小動物的事情。像是把小兔子放在高高的桌子上,看看他可不可以跳下來;拿水槍追著貓咪跑,故意用水槍噴他。

孩子是想要和小動物「做朋友」,但是技巧和方式不正確,結果就像是一個調皮頑劣的模樣。此時,爸媽要做的並不是處罰、打罵孩子,那樣只會讓孩子變得「討厭」動物,那不是和我們期待的完全相反嗎?

我們要做的是:「讓孩子更了解動物」,學習如何照顧小動物,我們可以使用三個方式來引導孩子。

 

(一)認識各種動物
透過書本、影片來教導孩子認識動物,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慣、喜好、特徵。透過更加了解動物的特質,孩子也就能掌握動物的喜好,就像是:小狗狗喜歡吃骨頭、小貓咪喜歡吃魚、小兔子喜歡吃胡蘿蔔,而給予適當的照顧。對於較大的孩子,就可以引導更細節的照顧事項,像是貓咪的爪子很利,會縮起來,但是如果太長就卡住,所以都需要抓木頭來磨指甲。當孩子越來越了解小動物的特質,就更能了解動物的想法與感受,自然也就更會照顧小動物。

(二)教導正確方式
由於好奇心的驅使,孩子會非常想要接觸小動物,就算是摸牠一下也好。也因此,不是單單阻止孩子的行為,更重要是教導正確的方式。 像是摸小狗狗只能摸背,不要摸牠的頭;抱小兔子要扶著兩隻前腳,不要抓著耳朵。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方式,永遠比要他不要做來的更有效。當孩子學會如何跟小動物建立關係後,也就能培養出照顧動物的習慣。

(三)適當篩選電視
有些卡通的劇情過度誇張,但是孩子就像是一個海綿,無時無刻都在學習。但是在四歲之前,孩子是很難區辨「真實」與「虛幻」,因此很容易受到影響而不自覺。這時爸媽的角色也就很重要,一定要幫孩子做篩選,避免孩子錯誤的學習,而出現傷害動物的舉動,最後又被責備或處罰。

 

孩子天生就喜歡動物,幫孩子建立正確的知識,引導孩子如何照顧不同的動物。愛護動物不只一個口號,更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出一顆「柔軟的心」,讓孩子日後在「同理心」的發展變得更容易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