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!我就是不要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喜歡說「不要」有兩種不同的情況,一種是在兩歲,另一種是在五歲,兩種的原因並不相同。兩歲時,孩子正在「自我概念」的發展,所以會很喜歡說「不要」,透過拒絕別人的請求,來確定自己與別人有不一樣的想法,從中了解自己與別人是不一樣的。藉由這樣的過程,漸漸發展出獨立的「自我概念」。也因此,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「問要不要」,而改使用「二擇一問句」來協助孩子渡過這個時期。

而當孩子在五歲時,正在發展「自我控制」,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「慾望」。此時,也是孩子在培養「挫折忍受度」的關鍵時期。隨著孩子學會的東西愈多,也因此往往無法確保百分之百成功,也難免會碰到失敗的情況。此時,孩子往往會因為擔心可能有「失敗」的挫折感,也會出現一直說「不要」的情況。但是,因為還沒有辦法察覺自己的行為,與「別人」情緒之間的關聯性,因此很容易導致讓大人覺得他不聽話、不配合的情況出現。

在臨床上發現有一群孩子,他們在「情緒表達」成熟的較慢,加上不停的「說不要」。這時,由於「表情」無法正確傳達「緊張」,反而是轉頭「不看人」時,往往就會出現誤解的情況發生,反而導致孩子被誤認為是「不配合」。如果深入去了解,就會發現孩子是擔心失敗,害怕表現不好,而引發的不適當行為。

孩子並非是不聽話,也不是愛搗蛋。而是,因為「挫折忍受度」上未成熟,過度害怕失敗而出相的情況。此時,「引導」比「責備」來的更為重要,讓孩子覺得會得到幫助,孩子才能改掉一直說「不要」的習慣。幫助孩子克服對「失敗」的恐懼,才是最重要的。

越是使用「高壓式的責備」,卻沒有去疏導孩子對於失敗的恐懼感,往往會引發孩子使用「生氣」的策略作回應,反而導致「負面循環」的反覆發生,甚至可能造成在日後在人際互動上的困擾。也因此,如何五歲以上孩子培養出良好的「挫折忍受度」,也就非常的重要。建議可以使用三個人以上的「規則性遊戲」,像是撲克牌、跳棋、大富翁等…….,讓孩子在遊戲的情境中練習,才會是最好的方式。

此時,請千萬不要和孩子太計較輸贏,就是硬要贏過孩子,而是先上孩子可以贏上一兩次,增加他參與的興趣,再讓孩子有一次的「第二名」。也就是雖然輸給第一名,但卻是贏了第三名,從此漸漸地增加孩子的挫折忍受度,孩子很自然地就會漸漸地表現越來越好了。

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察覺「別人的情緒」,學會如何恰當地「尋求協助」,加上「挫折忍受度」的培養,很快的孩子就會變得溫和又有禮貌了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