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就不是我的錯~幫孩子面對被誤會的窘境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「被誤會」真得不是一種很好的感覺,往往讓人感到難受、委屈、不被信任。即便是在成人的世界中,被誤會的委屈感也很難讓人釋懷,更何況是年紀還小的孩子呢? 當孩子被誤解時,常會想要辯解而出現情緒激動的情況,甚至出現哭鬧或攻擊的負面行為,這並非是孩子脾氣不好,而是孩子的「情緒發展」尚未成熟的緣故。

從「情緒分化」的理論來看,嬰兒最初只有「舒服」和「不舒服」兩種情緒,也因此除了笑,就是哭。等到六個月大,可以將「不舒服」分化成為「生氣」和「難過」兩種情緒。當被誤會時,孩子一來覺得生氣,又覺得難過,同時出現兩種「矛盾」情緒,就導致孩子的大腦出現混淆,無法立即判斷自己的情緒,而引發不適當的行為。 即使在四歲的時候,孩子還無法立刻察覺與判斷「同一時間」下,為何會有兩種不同的情緒,因而在這樣的情緒發展過渡時期當中,也就更加需要大人的引導以及練習。

當被別人誤會時,自然的會有兩種極端的反應,一是「辯解」、二是「逃避」。前者主要是解釋,但由於對方不願意接受,導致訊息無法傳達。這時往往會出現大叫、大聲、跺腳的動作,其實孩子不是要表達生氣,而是要傳遞是被人誤會的訊息。後者主要是忍耐,因為覺得不被信任,導致感覺失去安全感。這時往往會出現哭泣、不看人、不說話的反應,其實孩子不是不禮貌,而是大腦已經當機,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。

當面對「委屈」時,不是要求孩子忍耐,也不是鼓勵孩子發洩,而是要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。當孩子可以將事情說清楚、講明白,脾氣自然也就可以好好控制。我們可以用三個小方式,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「被誤會」的尷尬。

 

1. 不要大聲說話:孩子會說話越來越大聲,並不是因為沒有禮貌,而是擔心你不聽他說的,或是怕你相信別人說的。結果不知不覺的越說越大聲,而變成失控的發脾氣。也因此,第一步就是要孩子說話小聲一點,避免被誤會。

2. 等大人有空時:當被誤會時,如果爸媽正在忙,這時候就需要「等待」,而不是急著解釋。親子衝突,最常發生在於不是爸媽不聽孩子說,而是正忙著處理手頭上的事情,但孩子卻以為爸媽不相信他。培養孩子可以等一下再說,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。

3. 明確的說清楚:當五歲以後,孩子在描述事情的能力越來越成熟,也就越來越不容易被誤會,情緒的穩定度也會增加。在引導孩子描述事情時,一定要教導孩子說出「人事時地物」。特別是時間和地點,一定要要清楚說明,這樣別人才會聽得懂。常常被誤會的孩子,往往是說了老半天,大人一直搞不懂,而最後就變成拗脾氣的孩子了。

 

孩子的情緒是一連串發展的過程,並隨著生活經驗累積而成熟。在四歲前孩子的表達技巧尚未成熟,因此當被誤解時,往往需要大人的協助或解釋,才能解決當前的衝突。相反地,當孩子四歲以後,爸媽就要開始漸漸放手,讓孩子在保護的情況下,嘗試自己練習如何解決「被誤會」的衝突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