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會,媽媽幫我~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老是把「我不會」掛在嘴邊,會讓爸媽傷透腦筋,明明小時候就很厲害,凡事都可以自己來,為什麼越大越賴皮呢?

如果從情緒層面來看,「我不會」可能是由於兩種不同的情緒,一種是沒自信而害怕失敗,另一種卻是想要吸引爸媽注意力。雖然外在行為都是愛說「我不會」,但是在引導孩子的方式卻是截然不同。就讓我們一一來認識吧!

害怕失敗,所以一直說「我不要」,常出現在四歲左右,孩子發展出一個新的能力,也就是「察覺別人的想法」。不在像三歲的小小孩,搞不懂別人在想什麼,一副天真浪漫的個性。但是,進步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,孩子開始會在意別人的想法,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。因此,孩子開始會出現「害怕失敗」的擔心與焦慮。所以,希望別人可以教導或協助,幫他可以避免這樣不愉快的感覺。這時越是強迫孩子獨立,或評論孩子作品的缺失,都只是火上加油,反而讓孩子更愛說「我不會」。此時,孩子需要鼓勵與陪伴,當有越來越多的成功經驗後,也就會慢慢改變。

吸引注意的行為,則比較常在五歲左右,孩子在能力上沒有問題,因為渴望爸媽的「注意」而出現的行為。孩子明明可以獨自完成,但還是希望爸媽在旁邊陪,才會一直說「我不會」。「我不會」就像是一個神奇的咒語,只要大聲唸三遍就可以實現願望,結果越來越常說,最後就變成一個壞習慣。此時,孩子怕的不是失敗,而是害怕孤單。孩子最喜歡的是爸媽陪伴,我們給予孩子的回饋,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。越是花時間陪著孩子,卻無心增強孩子的賴皮行為,結果越搞越糟。相反地,讓孩子自己嘗試,等到完成後再給予更多關注,反而更有效果。

正因為如此,當孩子愛說「我不會」時,不只是要「教」或「不教」的二擇一選擇題,而是爸媽要用心的觀察與判斷,才能使用出正確的引導方式。在教導上,有兩個原則:

 

(一) 適當挑戰:
「活動難度」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或年齡,如果總是給予孩子超齡的玩具或過難的挑戰,孩子自己嘗試老是會失敗,孩子當然也就會變得越來越會愛說「我不會」。

(二) 簡化步驟
在教導孩子時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「簡化步驟」,用運大人的智慧將複雜的事情,簡化成「三步驟」。一來幫助孩子容易記憶,二來分步驟練習,孩子當然也就更不會抗拒。

(三) 多點耐心
讓孩子自己思考是珍貴的,不用每一件事都一一的教導,反而要學著放手讓孩子嘗試。你需要的只是多一點耐心,孩子常常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式,不只他自己超滿意,也可以讓你爸媽打從心底感到開心。

 

帶孩子不論是嚴厲或溫柔都不是關鍵,最重要的是「耐心」。在一次一次新嘗試中獲得成功,孩子從中獲得「挑戰成功」的喜悅,才能有勇氣去面對「可能會失敗」的挫折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