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坐法好不好的N個理由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「連坐法」一個非常聽到的詞,只要孩子們不乖,不論對錯就一起處罰。這樣到底好不好呢?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「連坐法」?

「連坐法」一個軍事術語,也就是把「群體」視為同一人,只要一個人做錯事,不論其他人有沒有錯,都要受到相同的處罰。優點在於彼此互相監督,減少犯罪的風險;缺點在於被處罰的人可能沒有犯錯,只是被牽累到。相對地,另一個常用的方式是「殺雞儆猴」,明明大家有犯錯,但只抓一個「犯人」處罰給大家看,讓其他的人警惕一下。

在說明好壞之前,要先分清楚什麼是「連坐法」。孩子兩個人打架,不論誰對誰錯,因為兩個都有動手,所以一起處罰,這並不能算是「連坐法」。相反地,如果兩個人打架,兩個人旁觀,結果四個人一起被處罰才算是。

「連坐法」好用,最重要就是「簡單迅速」,因此在團體中特別容易實施。不論對錯一起處罰,大人當然省下很多麻煩,不需要去詢問細節,而節省大量的時間,但是缺點卻也不少:

 

(一) 故意破壞
反正錯就一起不能玩,而出現故意破壞的行為。這最常在玩遊戲出現,因為擔心自己會輸,而傷到自己的自信心,而故意違反規則,讓爸媽出面沒收遊戲。對爸媽來說,看似孩子受到處罰,事實上卻是幫助孩子逃離「失敗」,結果孩子學到錯誤的策略。每當面臨可能「會輸」的情況時,就出現故意破壞的行為,當然也就變成團體中的問題人物。這時越處罰越多問題,幫孩子培養出挫折忍受度才是關鍵。

(二) 對人敵意
別人做錯我也會倒霉,而出現對同伴產生敵意。這常出現在分組活動,因為在意別人的行為,對於別人一點點的犯錯,出現完全不能容忍,導致對於小事也過度計較,當然也就很難交到好朋友。明明沒錯而被處罰,孩子覺得非常不公平,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。孩子越在意的活動,情緒就越容易失控;越沒有興趣的活動,表現反而越好。這時爸媽要做的不是強調競爭,而是要練習合作才是關鍵。

(三) 排擠行為
都是他一個人害的,我們才不要和他一起玩。這常出現在班級活動,能力較弱的孩子很容易被排擠在外,就連分組都找不到朋友。如果處罰都是一起的,自然都會害怕被連累,而出現一些趨吉避凶的行為。過度強調連坐法,導致孩子之間的排擠行為,甚至出現集體尋找「代罪羔羊」的形況,讓弱勢的孩子變得更容易受傷,到時要處理也就變得很麻煩。引導孩子學會幫助別人,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
(四) 失去動機
做對做錯都沒差,反正到時一定也會被處罰。只要一個人錯,大家都倒霉,結果就是十天有九天被處罰,結果變成「很乖」卻沒有「動機」。擔心自己會做錯,害怕自己會害到別人,最好的方式不是多嘗試,而是最好不要試,當然也就變得很被動。獎賞分明是很重要的,先詢問自己一個問題,犯錯時一起處罰,獎勵時是「個別」呢?還是「一起」呢?強調榮譽感,一個人做得好,全組可以一起被獎勵才是關鍵。

 

「連坐法」確實是一種便利的方式,但過度使用卻是有風險的。「連坐法」本身沒有對錯,重點是執行上的細節。記得要強調榮譽大於對錯,強調合作大於競爭才是關鍵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