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學校跟家裡的小霸王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四五歲的時候,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主張,連穿衣服、吃東西都想要自己決定。和其他小朋友們在一起時,難免就會因為意見不同,而出現小小的爭執。爸媽不用特別擔心,因為這是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,而不是孩子在鬧脾氣。

隨著對於「權力」的了解,開始出現想要「指使」別人,或是要求別人配合他的行為。從正向來看,意味著孩子領導特質的出現;從負向來看,當然也就會覺得孩子變霸道。因此,如果孩子不會冒犯別人,也就不必壓抑孩子的行為。爸媽這時最需要注意的是,給予充分的「團體生活」的經驗。讓孩子想要控制別人慾望,從「爸媽」轉移到「朋友」身上。讓孩子跟著朋友們一起練習,而不是在家裡把爸媽當作「小跟班」。

當孩子玩在一起時,如果有兩三個的領袖時,難免也就會出現小小的爭執。孩子為了要讓別人配合,無一不想方設法的想出「計畫」,說服別人來配合自己。誰的計畫越有吸引力,也就越多人加入配合,你不覺得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練習嗎?

有時還是會碰到僵持不下,一直都無法做出「決定」的情況,甚至出現吵架的情況。這時,爸媽可以先教導孩子三個方式:

 

(一) 輸贏做決定
「剪刀、石頭、布」是最常被使用的小工具。兩個堅持不下,猜拳比輸贏來做決定。讓贏的人來做選擇,其他人都要配合,對爸媽來說是最簡單的方式。請注意這個方法,比較適合五歲以上的孩子們,因為四歲的孩子一猜輸就開始哭,結果只是把問題弄得更複雜。

(二) 多數做決定
「少數服從多數」是我們大人最熟悉,也最喜歡的方式。讓爭取到比較多支持的人做決定,其他人都要配合。孩子們的「團體」通常是比較鬆散的、沒有強制性,因此也可能變成分成兩個較小團體,然後大家各玩各的。只要不要有人落單,就不用強迫大家一定要玩在一起。

(三) 輪流做決定
「輪流決定」是我比較建議的方式,讓大家都有機會做領袖,有點通通有獎的概念。這裡必須要特別提醒,「團體生活」並非是和同學一起玩,更重要是「固定」的朋友們。如果孩子每次都和「不同」的朋友玩,今天ABC、明天DEF、後天GHI……不停的換來換去,其實是沒有幫助的。如果聽到孩子一直換「好朋友」,爸媽可能就要注意,孩子是不是在人際互動上需要一些協助喔!

 

孩子畢竟是孩子,有時做的決定,並不一定是最好的,甚至有時候會小小的出錯。這畢竟是大家一起做的決定,所以千萬不要責怪或處罰「提議者」,不然以後就沒有人願意提出意見,不是嗎? 其實,在大量觀察孩子們的互動中,孩子很少會互相責怪的情況,更多的情況是又七嘴八舌的提出新的建議,好似要證明自己可以做得更好。相反地,當大人突然介入時,更常會想要先找出「肇事者」把他處罰一遍,然後再提出解決的辦法,結果反而是抹煞孩子的領導,當然也孩子也就變得越來越被動。 所以,爸媽不要過度介入孩子們之間的討論哦!

爸媽需要做的,只要幫孩子找一群固定的好朋友。讓孩子們在安全、不被處罰的環境下,透過遊戲互動中練習如何計畫、討論、決定,學會良好的社交技巧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