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小小孩有時會因為覺得有趣,像用石頭擋住螞蟻的洞口、故意把嚇鴿子飛、追趕路邊的小貓咪…….等,甚至是有些看似傷害小動物的舉動。請爸媽不要過度擔憂,這並非是孩子天生殘忍,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,又加上「同理心」尚未成熟導致。請不用嚴厲地指責孩子的過錯,而多給予一些包容並引導孩子多想一下,才能幫助孩子更快的發展出「同理心」。

讓我們先從動物來說起。動物學家對於「同理心」的研究指出,所有的哺乳類動物,都能敏銳的察覺夥伴的情緒,並且適時的幫助同伴。在動物的世界中,不僅僅是弱肉強食的自私自利,更多時候需要彼此照顧才能生存下去。學者推論對哺乳類動物的利他主義,是因為有母親親密的關懷為原型。簡而言之,母愛的關懷就是同理心的起源。

回到人類的身上,從兒童發展指出「同理心」在五歲時萌芽,主要有兩個原因:一來是孩子在四歲以前,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,無法正確察覺他人的感受;二來是同理心需要有一定程度的「理解力」才能具備。正因為如此,對於年紀小的孩子,不需要刻意和孩子說道理,我們可以用轉移方式避免持續出現不適當行為。相反地,對於五歲以上的大小孩,則可以引導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。如同繪本裡的故事,帶著孩子進一步去認識螞蟻的世界。當孩子了解的越多背景知識,越懂得如何照顧,自然也就不會再傷害牠們。

在協助孩子培養「同理心」,我們可以從三件事來準備:

 

(一) 多擁抱孩子
孩子都喜歡和爸媽黏在一起,透過身體接觸傳來的體溫,讓孩子覺得被接納、包容。擁抱傳達我們對孩子的「關愛」,不要因為孩子長大了就拒絕給予孩子擁抱。想想看,即便我們都長大,是不是偶爾也會想要別人抱一下呢?。正向看待孩子的行為,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,讓孩子知道有人會疼愛和照顧他,孩子自然也會學會如何去照顧別人。

(二) 別人的想法
了解別人的感受,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,其實並沒有像爸媽想像的那麼難,也不需要和孩子說大道理。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,在五歲時「扮家家酒」,孩子開始會出現安排角色,一個當媽媽、一個當女兒…..等等,一定要先安排好了才能開始。藉由扮演不同角色的過程,孩子學習如何揣摩別人的想法,並且依照角色的特質來做出決定。正是在這樣反覆練習與修正的過程,孩子逐漸了解別人的想法與感受,當然也更能擁有同理心。這或許可以說明,為何小女生的同理心往往比小男生成熟,可能是平常「扮家家酒」的機會比較多。

(三) 認識小動物
照顧小動物也是需要學習的,像兔子不可以喝水、狗吃東西時不可以摸、不要抓貓的尾巴,這些背景知識都是需要學習的。我們可以透過書本、影片,引導孩子更進一步的認識小動物的習性、特徵、生活史……等。當孩子越熟悉這些動物,自然也不會出現傷害牠的舉動。此外,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,爸媽可以使用「擬人法」的方式,將小動物轉換成人物,來協助他們理解如何愛護小動物。

 

同理心不是教出來,而是感受到的。感受到別人對自己付出的關懷,才能轉換成照顧他人的動機。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鼓勵,少一點責備,才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善待別人的關鍵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