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痛苦時,爸媽應該怎麼做呢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身體上的不舒服,往往是最直接的「痛苦」,不論是生病、受傷、跌倒……等。

「痛苦」並不是絕對的不好,正因為有「痛」作為的代價,我們才學會如何趨吉避凶,不是嗎?身為父母的我們,不可能幫孩子避開所有的「痛苦」,畢竟生活難免有不順心的事情。另一個層面來說,每一次的傷痛,也是都一次的學習,以及往前邁進下一步的歷程。

小小孩常常講不聽,也不聽進大人的規勸,非要自己去試了,才知道代價有多大,也才能了解什麼是「痛苦」。當經驗特別的「慘痛」時,往往也讓孩子印象深刻,當然也不敢再犯相同的錯誤……。只是當孩子在痛苦時,爸媽需要作的是什麼呢? 落井下石?還是冷眼旁觀?又或是關心、安慰呢?

這些常常讓爸媽們覺得更苦惱的部分,就讓我們從四個點來看:

 

(一) 年齡
在兩、三歲時,孩子傾向於「試誤學習」,一定要自己試試看才願意罷休,這時如果讓孩子「自食惡果」。那肯定不是讓孩子學到教訓,而是爸媽被教訓到,這時請不要和孩子說不要作什麼,而是帶著孩子做一遍要作什麼,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配合。例如:當孩子想要幫忙拿熱水時,可以多倒一杯冷水給孩子,讓孩子幫忙。隨著孩子到四、五歲以上,隨著語言理解與自我照顧的進步,才可以讓孩子嘗試「自食惡果」。

(二) 安全
與安全性有關的事情,並不適合讓孩子「試試看」會不會有危險。如果你擔心過度保護孩子,可以讓孩子去練體操、騎腳踏車、踢足球…..,透過培養孩子體能與協調的方式,而不是讓孩子試試看痛一次就會乖。不會保護自己安全,甚至會導致別人受傷,才是孩子會惹大人生氣的最主要原因,是個性不好?或是動作不好呢?這一點先必須要分清楚喔!

(三) 包容
痛苦是一種感受,不單單是感覺。明明大力被撞到,皮膚上也瘀青了一塊,卻不一定很痛苦;但是爸媽輕輕地拍一下手心,心裡卻是滿腹的委屈,下一秒就大哭起來,不是嗎?當孩子生病時的痛苦,難受的不只是身體的不舒服,更有擔憂一種是「我不乖」所以被處罰。這時孩子更需要爸媽的包容,有時只要靜靜地陪伴,甚至握著孩子的手心,也就可以讓孩子減輕一半的痛苦。這時千萬不要落井下石,數落孩子的不聽教訓,那只會讓孩子更有愧疚感,卻沒有任何幫助。

(四) 方法
教訓不是因為經歷過,而是要學會「選擇」。包容讓孩子可以緩解痛苦,但還需要做下一個工作,將同樣的情況再演練一次。例如:你很想跟樂樂分享西瓜,讓我們想三個方式,好嗎?帶著孩子一起找出方法,往往最容易讓孩子配合,畢竟是他自己動腦想的。在過程中,孩子常常會推翻自己的決定,最後才會說出最終的答案,爸媽也需要多一點耐心。藉由事前引導孩子思考一下,可以降低孩子衝動的個性,當然也能減少犯錯的機率喔!

 

小小孩都是天真的,因而無法分辨危險,需要學習規範。但當孩子已經陷入困境,嘗到苦果的時候,也請爸媽可以先放下規範,給予孩子事時地包容與安慰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