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因為天生氣質的差異,確實有些孩子天生就很活潑,但也有些卻是十分害羞,甚至會緊張到一直想要躲起來。面對孩子很膽小退縮時,是應該要順著孩子,還是鼓勵孩子去面對挑戰呢?讓我們從天生氣質的角度來認識孩子。
由於孩子天生氣質不同,如果孩子的「趨避性」較高,導致孩子出現退縮反應。「趨避性」是指孩子在面對新鮮的人事物時,第一個反應是「接受」或「拒絕」。趨避性高的孩子,往往不易接受新的事物,看到陌生人比較害羞、喜歡熟悉的玩具或衣服……,也因此顯得比較害羞而猶豫退縮。
這些由於孩子的「警覺性」高,也因此比較謹慎小心,常常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,才可以獲得安全感。也因此,常常會出現兩種外在表現:躲在爸媽(大人)身後;或一直低頭不看人,這些都是避免眼神或身體接觸的策略。通常意味著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來做準備,這時越是鼓勵孩子往往不會有什麼的效果。
由於警覺性太高,導致他們很容易「被嚇到」,例如:對於突然出現的聲響或動作而被驚嚇到,導致在人多或複雜的環境感到不安。此外,他們會對於不能百分之百確定的事,容易因為想太多而擔憂,例如:「我說我們可以當朋友嗎?他會答應嗎?」因為不能確定會得到如何的答覆,因此感到疑惑與不安,也讓孩子表現顯得猶豫不決。
引導這些孩子時,請千萬注意不要責備或嘲笑孩子,「自責」只會讓孩子更陷入情緒之中,更不敢接觸外在的真實世界,反而把事情變得更複雜。我們可以用三個方向來嘗試改變孩子:
(一)探索新校區
孩子對於新事物的接納度較低,才導致退縮行為的出現,因此需要額外的協助。這些孩子更需要有人引導的去探索,當孩子可以知道每一扇門後面有什麼,自然也就不會緊張不是嗎?因此,環境介紹對於他們可是非常重要的,通常會建議爸媽帶的孩子在新校園到處走走,看看有哪裡沒去過,幫孩子更容易熟悉學校。
(二)安排好朋友
孩子對於不能確定的事,很容易想太多而猶豫不決,因此常常更比較喜歡黏著大人。因為小孩子往往都是自我為中心,不容易預期可能的答案,但這也導致在「交朋友」上的困難。這時,與其要求孩子要大膽一點,不如詢問老師有沒有「個性」比較大方,藉由分組或座位安排的方式,讓孩子先有第一個好朋友。
(三)避免不適感
孩子容易被刺激嚇到,而一直保持在高度警覺下,導致情緒波動大。有些孩子對於聲音敏感,對於高頻聲音很恐懼;有些嗅覺敏感,對於氣味挑剔;而有些視覺敏感,對於突然揮動手臂或人影會感到威脅。爸媽需要多觀察孩子,幫孩子當代言人說出他的感受,在環境適應時期,盡量幫孩子避免不適感。如果要訓練孩子克服挑戰,也請等到孩子環境適應以後,才會比較容易成功喔!
害羞、膽小並是一種缺陷,而是一種天生的氣質,不要將它貼上負面標籤,換句話說不表示孩子心思細膩而過度謹慎,不是嗎?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大方勇敢,但關鍵我們不是如何鼓勵,而要是順著孩子的特質去引導。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