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犯錯自責,先別責備或安慰他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奇奇從小就跟爺爺一起生活,因此他比起其他同學更懂得體恤老人家的付出和。這一天爺因為做家事扭傷身體,奇奇主動承擔更多家務,卻沒想到越幫越忙,甚至弄壞洗衣機。讓原本謹慎且體貼的他,又沮喪又難過,面對這類孩子的反應,家長該何處理和面對?

「沮喪」來自於期望和現實之間的落差,有一種力不從心的無力感,讓人意志消沈。這一種難受的感覺更多是一種自責,而非外在受到批評而導致的。正因如此,越是謹慎而體貼的孩子,反而更容易受到沮喪的打擊。明明自己是想要幫忙,卻又因為做錯幫了倒忙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……是不是,我不要做比較好呢?

當孩子陷入沮喪而難過時,不建議爸媽責備孩子,因為他已經很難過了,不是嗎?當然並非是孩子做錯事都不可以責備,而是要看孩子是否已經在反省。當孩子都已經很自責,這時再責備不過是落井下石,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,甚至可能導致孩子變得退縮,日後變得做事束手束腳、拖拖拉拉,你不覺得反而是大問題嗎?

面對這樣的問題時,我們可以用三個方式來引導孩子的情緒:

 

(一) 解決的辦法
面對失敗的自責,重點不是錯誤的大小,而是聚焦於如何解決。再大的事情,只要有解決的方式,其實都不是問題,只是額外增加多一些步驟而已。當孩子因為幫忙而做錯時,第一件事不要大驚小怪的嚇壞孩子,而是跟孩子一起找出解決辦法,例如:洗衣機壞掉了,打電話請人來維修。只有當問題可以解決,孩子的情緒才能平穩下來。

(二) 開始動手做
沮喪讓人失去動機,感覺好像身體失去動力,連動一下都覺得疲累。因此,我們不是單單的鼓勵孩子,而是鼓勵孩子可以動手做,讓孩子的身體驅動起來,大腦才不會繼續的鑽牛角尖。故事裡的爺爺就很聰明,引導奇奇試著用雙手來洗衣服……,只要當雙手開始動起來,心結也才會漸漸地鬆開。

(三) 有好的結局
孩子還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,偶爾也會因為高估自我,也因而讓自己陷入麻煩。但你不覺得「主動積極」其實是一件好事嗎?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麻煩,卻澆熄了孩子積極性。嘗試新事物時,難免會有失敗的可能性,不論過程是成功或失敗,但是在最後一定要定格在「好的結局」上。失敗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失敗後連再次挑戰的機會都沒有,不是嗎?

 

當孩子覺得沮喪而難過時,最需要的不是同情和安慰,而是需要知道「這個小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」。與其不停地安慰孩子,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做,當問題被「修理」好時,心情自然也就獲得安撫了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