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容易害怕 可能是被大人影響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樂樂覺得心心是女孩,所以應該會比較膽小,會怕野外的昆蟲,所以藉機抓了一隻鍬形蟲要嚇心心。沒想到心心不但沒嚇到,還可以挺身而出解救被「蟑螂」嚇壞的樂樂。其實,女生也可以很勇敢、不怕蟲蟲,不是嗎?

「害怕」這件事,跟孩子是男生或女生,個性是外向或內向,並沒有百分之百的關聯性。有時甚至跟勇氣,好像也沒有關係,反而是跟小時候的「成長經驗」有關,導致烙印在心裡的一種感受。小小孩的情感與「主要照顧者」相連結,透過察覺媽媽的感受,來判斷一個陌生物品的安全性,以達到趨吉避凶的逃避危險。就像是,如果媽媽看到狗,不論大小都會緊張兮兮,小孩子在耳濡目染下,很難不受影響也變得怕狗。換而言之,當爸媽的在日常生活中,要盡量保持「淡定」,盡量避免過度的情緒和反應,避免孩子出現錯誤的連結,而誘發出不適當的害怕。

此外,樂樂被「突然出現」的不明生物嚇到,而以為是自己最害怕的蟑螂。視覺可以分為「中央視野」與「周邊視野」兩個部分,中央是也負責區辨物品,例如: 認人、識字等功能;周邊視野負責察覺快速移動的物品,並迅速判斷有無危險。如果「周邊視野」的察覺能力較弱,導致當物體快速移動時,周邊視野沒有提供警訊而「突現」在眼前,導致孩子很容易被驚嚇,也比較容易出現東怕西怕的,什麼都怕的外在表現。

當孩子害怕特定東西時,我們可以如何引導孩子克服恐懼 :

 

(ㄧ) 淡定處理
先淡定處理,不要孩子一緊張,就急著要去「拯救」孩子。更多時候,孩子不是害怕那個東西,而是你突然衝出來的舉動,孩子不是害怕而是被嚇到。要克服恐懼,不需要口頭的鼓勵,而是爸媽先不要緊張,相信孩子可以做到,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改變。讓孩子先保持距離的觀察,在漸漸地靠近,或是使用透明盒子觀察,讓孩子漸漸地習慣,很快的孩子也就不會害怕。

(二) 不要嚇他
小時候孩子不睡覺,爸媽就會說虎姑婆的故事,還故意說吃手指的片段來嚇孩子,其實這個方式並不建議。因為給予孩子不適當的負面連結,很容易導致孩子變得什麼都會怕,結果日後爸媽可能更傷腦筋。如果孩子對特定東西有恐懼,請不要用「它」來嚇孩子,例如: 孩子很怕蟑螂,又跟孩子說在床上吃東西,晚上蟑螂會跑到床上咬你………。你不覺得這根本就是自找麻煩嗎?

(三) 周邊視野
有些孩子不是怕固定的物品,而是怕快速移動,那可能是周邊視野的察覺不佳。不怕照片上的蟑螂,但是蟑螂一移動就怕得要命,嚇得連連尖叫。這時除了要漸漸讓孩子克服,更重要是透過球類活動,像是: 拍氣球、接球、玩飛盤…..等,手眼協調的活動訓練孩子的周邊視野。藉由讓孩子熟悉快速移動的東西,才能不會一直覺得很害怕。

 

不要用性別或個性來幫孩子貼標籤,女生也可以很勇敢、不怕蟲。在爸媽的保護下,讓孩子擁有安全感的四處探險,當孩子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東西,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勇敢。陪伴孩子勇敢跨出那一步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