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個方式孩子學會接納不同的事物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新年是一個團聚的時光,更是親友相互拜訪,聯繫情感的好時光。興沖沖帶孩子回到「老家」,但卻可能會碰到一些尷尬的情況,孩子對於早期的建築、古早味器物覺得興趣缺缺,甚至會有些排斥、抗拒的拗在那裏。加上孩子不善於隱藏自己的感受,有時候說出一些無心的話,真會讓爸媽覺得非常沒有面子。

孩子是天生的「探險家」,在五歲前有如一個強大的海綿,會無條件的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一切。但在七歲以後,探索也就會漸漸地減少,更傾向使用過去累積的 經驗來做判斷。因此,如果在五歲以前有到農村、廟宇……等經驗,往往對於這些「老事物」也才會比較有興趣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比較大才接觸,那可能就要使用另一種技巧,也就是「背景知識」的儲備量。

孩子對於「新」事物總滿滿興趣,對於「舊」肯定是興趣缺缺。如何在「古早味」中找到「新知識」才是引起孩子興趣的關鍵,特別對於五歲以上的孩子,對於問題的「解答」充滿好奇,爸媽更可以透過提問讓孩子去思考。以前的窗戶關起來要如何上鎖? 窗花圖案代表一句成語? 善用各種不同的提問與解答,讓孩子從中學到「新」知識 (不局限於人文與歷史),孩子自然也會對「舊」事物開始擁有興趣。

美感是因人而異,更有時代的差異性。每一個人喜歡的也都不同,也才會有不同的穿著風格。因此,不要和孩子在好不好看上堅持,畢竟孩子也有自己的美感,你是很難說服他的。讓我們從三個方式來引導孩子,讓孩子學會接納的氣度 :

 

(一) 四處探索
帶著孩子探索,看看孩子對什麼比較有興趣,是動物、植物、物品…..等。孩子通常抗拒的不是鄉下,而是抗拒「無聊」。因為擔心沒有事可以做,所以心情也就會不好。因此,先帶著孩子在四周逛逛,或是先準備好可以做的事,孩子接受度自然也就會高一點,也就不會出現鬧情緒而讓大家都覺得很尷尬。有時候,做一些小勞作,不論是剪窗花、寫春字、花布沙包……等,也都是不錯的方式。

(二) 背景知識
一個東西有沒有興趣,關鍵是你對事物的「知識」。對於一個從來沒玩過「寶可夢」的人,可能唯一知道的就是「皮卡丘」,你跟他說再多也沒用。同樣的,如果你對於蔬菜都不認識,看到菜園裡的蘿蔔跟雜草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,因為你根本也分不出來。事先跟孩子說一些鄉土故事,或是你自己小時候事情,讓孩子先有基本的理解,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好像自己什麼都搞不懂。其實,古代雖然沒有冷氣,但是可透過建築通風的設計,讓室內保持涼爽,你不覺得也很神奇嗎 ?

(三) 學會讚美
對於不同於自己的觀點,學會不要反駁,而是接納他人的不同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,沒有誰對誰對錯,但也不要澆人冷水。對於別人喜觀的東西,我們要學會讚美,這在人際關係上是非常重要的。即便自己不喜歡也能包容,這種能力在五歲開始萌芽,並且在七至九歲成熟,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晚,不是嗎? 因此,爸媽可以先培養孩子一些稱讚別人的話,讓孩子像口頭禪的說出來,這樣也就可以了。

 

新年是一個開心可以領紅包的時間,也是童年很重要的回憶點。要創造一個美好的回憶,更需要爸媽的用心的規劃與安排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