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「視覺化」(Visualization)在定義上是指:有目的產生視覺心像的認知過程,也就是無論是張開或閉上眼睛,我們都可以在腦海以重建出一個物品的鮮明形象。這一個能力也稱做「視覺想像力」(Visual Imagery),當我們與朋友聊天時,只要說到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名稱,不論是流行偶像或暢銷商品時,雖然眼前沒有看到,但我們依然可以在腦中重建出具體的形象,不是嗎?
「視覺化」可以幫助在人際交流、藝術創作、學業學習上的表現。特別是閱讀能力上,孩子可不可以將看到文字描述,轉換成一幅生動的圖案,當然也就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。例如當聽到:「天蒼蒼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」時,你眼晴有沒有看到衣服大草原的景象呢?如果有那就恭喜你,你的「視覺化」是順暢工作的。既然你看得到「景象」,當然也就更容易理解與記憶。相反地,如果這個能力有缺失,孩子往往對閱讀也就缺乏興趣,因為那一些都只是無聊的文字堆疊,還不如去看電視,不是嗎?
此外,在提到「視覺化」一定要提醒爸媽,它不僅僅是影響到閱讀,其實在臨床上更影響到「聽寫」。許多有聽寫成績很弱的孩子,可能也會有「視覺化」卡住的問題。這也是為何我們不建議孩子花大量的時間看電視,當孩子習慣於被動的攝取視覺資訊,也就不需要練習在腦中創造,當然日後想像力也就會變得比較貧乏。
讓我們一起來幫孩子培養出「視覺化」的能力:
(一) 塗鴉畫:
「塗鴉」和「畫圖」有一點不一樣。「畫圖」往往是有目的性,畫一朵花,畫一隻蝴蝶,總是有像不像的問題;相對來說,「塗鴉」也就自由多了,孩子常常是隨意地亂劃一通,不停的繞圈圈和方塊,等到最後看自己畫的比較像什麼,才加上「名字」。也因此,孩子在塗鴉時,一開始可能說要畫小貓,最後變成長頸鹿,也都是可常見的事情。這時爸媽要做的,不是指導孩子如何畫得漂亮,而自帶著孩子一起做創造性的聯想,才是最重要的。孩子應該是先學會「塗鴉」,然後才會發展出「畫圖」,爸媽不要搞錯順序喔!
(二) 玩黏土:
「黏土」對於三歲左右的孩子,好比魔法一樣的神奇,可以創造出任何心理想到的事物。不論是馬路上的車子、動物園裡的企鵝、商店裡的麵包,只要靠自己的小手戳戳揉揉的,就可以輕鬆地做出來。立體作品的好處是,可以用更多不同的角度來觀察,讓孩子可以更仔細的去觀察物品,讓孩子對於細節察覺得到練習。這個過程不僅培養到創造、觀察,也訓練到孩子的手部的肌肉動作,可以說是好處多多。只是爸媽要特別注意,黏土如果是給兩歲左右的孩子,這時孩子可能無法分辨東西可不可以吃,一定要全程有大人陪同喔!
(三) 玩樂高:
藉由可以簡單操作的積木,讓孩子自己創作出喜歡的作品。這邊我們著重的是「創作」,而不是「建構」,也因此並不是給孩子一本說明書,讓孩子一步一步地做,看他做的正不正確。常常孩子做的不是很像,但是自己卻滿意的不得了,如果你覺得孩子做的不是很好,也可以做另一個給他,而不是修改孩子的作品。有些爸媽會說,但是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歡創作,這時建議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積木,只要三十至四十個不同形狀的為佳,超過反而讓孩子更困擾,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。
「視覺化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,不論在日常生活、學業學習,甚至是未來在工作上面,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。讓我們打開遊戲書,帶著孩子一起從遊戲中練習吧!
本文轉載小行星 遊戲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