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讓吃飯變成戰場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每天吃飯都拖來拖去,挑三揀四不說,還老是動來動去,搞得每天吃飯都讓爸媽好心累,到底是什麼問題呢?「挑食」雖然不是大問題,但卻是爸媽心中的痛,其實背後有很多的「秘密」需要我們一個一個加以理解。

「挑食」本身是一種保護機轉,避免生物誤食有毒的物品,所以不能說是有問題,而是生理上的不能接受。以生物的特性而言,「苦」往往代表的有毒,「酸」則表示食物腐敗,也因此孩子往往非常排斥有這些氣味的食物。相反地,所有生物對於「甜」都是非常喜歡的,甚至到迷戀的地步,也因此有甜味的食物建議最好不要太常給孩子吃。

一般而言,除非孩子有疾病上的困擾,例如:腸胃消化、便秘、脹氣、腸絞痛……等,不然爸媽不需要過度擔心孩子會吃太少。孩子本身會尋求自己身體所需要吃的份量,所以爸媽不需要過度焦慮,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是:控制甜食。當孩子可以毫無限制的拿餅乾、小蛋糕、冰淇淋、巧克力時,孩子又如何願意去吃沒有甜味的食物呢?關鍵並不是吃飯時孩子吃多少,而是甜食或零食有沒有控制好。

為何孩子有挑食的問題越來越高,研究顯示在四、五歲的孩子有20%的爸媽覺得孩子有挑食的問題,也因而導致每天吃飯變成一場戰爭。其實,原因可能是非常多種的,不僅是生理上的需求,還有心理上的衝突,如果真得要鉅細靡遺的說明,這大概可能可以寫出一本書,不過就讓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一下,有一個整體的概念。

 

(1) 生理時鐘的差異
你還記得小時候,在上學時是幾點的時候肚子餓嗎?基本上我們在傍晚四點半放學時分就開始有飢餓感,五點往往是最想要吃東西的時間。因此問題其實不是孩子是否願意吃,而是當孩子餓的時候,爸媽根本還沒有下班,等到七點時孩子已經餓過頭了,當然也就沒有什麼食慾,自然也就不願意吃。面對現實情境的考量,其實可以把「一家人坐在一起」和「要吃完多少食物」分開,陪爸媽聊聊天不要離開,至於吃東西吃多少也就不要太在意。

(2) 幼兒時期的經驗
在兩歲之前沒有嘗過的味道,孩子都會抗拒,直到十歲以後才會再度嘗試。食物的氣味、味道、口感都會有影響孩子的喜好,與爸媽想像中差別最大的,有嚴重挑食的孩子卡到的通常不是味道而是口感,也就是食物在口中觸覺的感受。就像是你不小心吃到沙子,會不會直覺的呸出來,對於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也是如此。只是他們吃到纖維比較粗的青菜,就像是吃到沙子一樣。這時爸媽可以用比較嫩的蔬菜,或在洗臉時多幫孩子在臉部做一些按摩,將會有所幫助。

(3) 嚼肌耐力的不足
由於食物過度精緻化,所以孩子的嚼肌變得越來越弱,吃飯也變得常常會拖拖拉拉,甚至會含在嘴巴裡動都不動。當然這不一定是全然的壞事,因為孩子的臉型可能比較漂亮,畢竟比較容易有瓜子臉。肌肉疲憊和我們想的不同,當一條肌肉感到疲累時,身體自然會接受到警訊,所以也就變得吃飯慢吞吞,甚至有點無精打采的。這時只有一個關鍵,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練習嚼肌,而是在點心時間練習,兩者必須要間隔四十分鐘以上。

(4) 給予食物的選項
許多爸媽為了讓孩子多吃一點,所以特別為孩子準備他想要吃的。但是這並不包含讓孩子指定食物,因為你只會讓吃飯變成一場「權力爭奪戰」。四歲時孩子的「控制慾」開始萌芽,希望別人都要聽他的,當你將食物的決定權給予孩子,反而會讓孩子誤以為所有人都要聽他的,當然只要一點不順心就會鬧脾氣,一下子要加番茄醬,一下子又要有吸管……,反正是什麼事情都有意見,最後搞到大家都很不開心。其實,爸媽可以準備不同的食物種類,讓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,而不是將所有的選擇全都給以孩子喔!

 

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是很寶貴的,更是親子互動的好時機,不要因為吃多少搞到氣氛很僵,讓大家的壓力都很大。不要讓餐桌變成一個戰場,爸媽要做的是提供營養均衡的飲食,並適當的控制甜食,至於孩子吃多少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。即便孩子不想吃,只要能坐著跟爸媽一起聊聊天,一起分享今天的生活趣事,你不覺得反而更重要嗎?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