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暑假即將到來,爸媽又開始煩惱孩子假期的安排,要到哪裡渡假,又要安排哪些才藝班。好像真怕孩子會覺得無聊,沒有度過一個豐富的暑假,不知不覺將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。其實,不用擔心孩子會無聊,而是要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「無聊」。
「無聊」是有意義的,它讓我們可以脫離眼前物意義的事,而去選擇做更有趣的事情。當你無聊時,代表目前這個工作已經缺乏挑戰,而要你往下一個階段前進。無聊,讓我們可以越來越進步,你不覺得很有意義嗎?相反地,如果孩子不會感覺到無聊,那可能才會是一個大問題。
請不要擔心孩子會無聊,一直陪在孩子身邊、不停買玩具給孩子、想方設法逗孩子開心……,你越是努力陪,等到孩子六歲以上都沒有過「無聊」的經驗,那才是最可怕的。因為他做什麼大事小事,都需要別人陪,一旦覺得沒有趣,就一直叫你過來,光用想的就覺得很可怕。此外,也會讓別人覺得孩子很黏人、不獨立,到時又是另一個大麻煩。
其實,會無聊不是問題,問題是「無聊時可以做什麼」。我一直不建議爸媽使用3C產品來陪孩子,無聊就拿手機看短片、玩電動,這些都是被動感官刺激,完全不需要學習,只要有手可以拿、有眼可以張開就可以有源源不絕刺激傳進大腦。孩子雖然可以立即脫離無聊,但卻跳過「學習」的過程,確實是超級方便,但也讓大腦變得越來越懶。在孩子們最需要朋友的時候,他們甚至連找人一起玩都懶得,只要一個人拿著一台手機也就平平靜靜的坐在一起,甚至到老僧入定的境界,叫他好幾次都聽不到。
玩遊戲也是要「學習」,要記得規則、練習技巧、嘗試失敗,甚至還需要懂得教會別人。正因為要逃避無聊,所以才有動機學習,只要學會一個新遊戲,又可以找別人一起玩。然而當這些都被跳過了,即便你拿當下最流行的「桌遊」給孩子,孩子也會覺得「無聊」,因為他連「學」的興趣也沒有。要孩子不要玩手機,其實是一個假議題,關鍵是孩子會不會面對無聊。想想看,當你不覺得無聊時,又哪裡會拿起手機呢?其實,孩子們也是一樣的,只是因為孩子基本的「學習策略」與「人際社交」尚未成熟,所以我們才需要給予限制與保護。
這裡並不是要爸媽,故意不要理孩子,那又有點太過度。而是,不要將孩子時間排得太滿,讓孩子有一些自己的時間,這樣我們才能觀察出他的喜好,再順勢引導上才會更為容易。讓孩子學會面對「無聊」時,我們可以從三個階段來引導:
(一)找事做:
當孩子覺得無聊時,依照孩子的年齡引導適當的活動,讓孩子有事情做也就不會無聊。例如:四歲可以著色、畫圖、拼拼圖;五、六歲摺紙、勞作;七歲以上樂器、編織手環、閱讀。在大班以前,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導,最初需要帶孩子做三、四次,當孩子已經學會了才能放手。基本上,七歲以上也就可以自己執行,你只需要幫他準備好材料。需要注意的,不要要求小班孩子無聊自己找事做,那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期望。
(二)有嗜好:
在注意安全的年代,有時幫孩子培養一個「靜態的嗜好」也是不錯的。嗜好需要長時間的累積,很難只用一年就速成,這可能和我們想的有落差。孩子在一、二年級學樂器,但可能要到四年級才能夠獨立彈奏出一首完整的長曲子,但也因為養成的時間較長,許多的孩子為半途而廢,相對來說繪畫、編織、閱讀也就比較容易。雖然體育活動也算嗜好,但因為孩子不可能單獨出門,所以比較不建議,除非你可以接受孩子在家裡練球,例如:乒乓球的控球練習,但被樓下抱怨的風險也很高。如果可以盡量選一個人的為主的活動,因為無聊時候要找人,可能不一定找得到。其實,前陣子很流行用「彩虹橡皮筋」來編織手環,基本上一二年級就可以做得很好,只是最後一步驟通常需要爸媽幫忙,也很適合在短時間內讓孩子熟練。
(三)來靜坐:
靜坐三分鐘,這並不是宗教的禪修,而是練習靜下來想一想。讓孩子跟你一起雙腳盤坐,試著完全不說話、不出聲的安安靜靜地保持三分鐘。無聊不一定要做事,也可以在腦裡思考,好好釐清頭緒,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。孩子才不會東西拿到手不到幾分鐘,又開始好無聊的抱怨不停,結果換來換去的時間,都比他真正在做的時間長。在七至九歲時,爸媽可以開始嘗試帶的孩子靜坐,時間不用很長,只是一個緩衝的時間。這樣可以讓自己靜下來想一想的能力,其實也就是日後「反省能力」的基石。通常孩子在七歲就可以靜坐,但真正可以妥善運用的年齡大約是九歲。
無聊並不是一件壞事,但卻太無聊真得可以把人逼瘋。發展是一連續的過程,每一個生活經驗都會累積成會下一階段的果實,幫孩子埋一個種子,然後期待日後的發芽。趁著暑假有時間,正式幫孩子練習的好時機,讓孩子學會面對無聊,可以自己找事情做,你不覺得很有意義嗎?趁著暑假有一段長長的時間,讓我們一起來幫孩子們練習吧 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