寵物的魔力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最近兩姐妹對於小動物越來越有興趣,雖然家裡已經有一隻十三歲的老貓,但是依然無法阻止孩子想要「養寵物」。讓人不禁好奇,為何「寵物」有如此大的魔力呢?

「寵物」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市場,單單是飼料就分得超級多種,幼貓、成貓、老貓都不一樣,還有增加毛髮光澤、懷孕營養補充、去除異味……等,真得是琳瑯滿目的。特別是在人際關係疏離的時代,人們越是覺得孤單,寵物的魔力也就越大,因為牠的存在滋潤了我們一些的「內在需求」。

網路上有一則話題,我覺得也很有意思,內容大致上是:「當初要媽媽養一隻貓,爸媽打死都不肯,結果三個月後都寵貓寵到比自己還要誇張,都搞不懂誰才是爸媽的孩子……」。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,其中我覺得有一個留言很中肯「你媽可能發現,想貓比養你還聽話」。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,但也凸顯了一個事實,為何我們對於寵物的包容度,遠遠大於我們自己的孩子呢?

「寵物」除了毛茸茸的觸感,可以讓我們心情愉悅之外,還有三個重要關鍵因素:

 

(一) 語言不通
「語言」不通可能是最重要的關鍵,正因為牠聽不懂我們說的,所以我們會給予更多的包容,更用心的觀察牠的反應。基本上我們與寵物的關係,更多的時候是靠「心電感應」,而不是語言指令。但我們不禁要問自己,為何我們對孩子卻只是給予指令,卻沒有用心觀察孩子的感受呢?

(二) 上下位階
寵物與我們並不是平等的,彼此不存在位階爭奪。換而言之,寵物並不會想要爭奪控制權,當然也就很少會出現衝突。但孩子卻不是如此,特別是在四歲時,孩子會想要確認自己在家裡的「地位」。因此,會出現鬧脾氣或唱反調的行為,以確認自己與爸媽的上下位階。換而言之,也就是「服從度」,這也是為何有些孩子在學校很乖,在家裡卻很會鬧脾氣。

(三) 被人需要
寵物需要我們的照料,才可以存活下去,滿足我們「被人需要」的內在滿足。也因此,即便是需要多做一些事情來照料牠,我們依然義無反顧的付出。原因並不是我們超級有愛心,而是滿足我們被別人需要或依賴的感受。這一種掌控一切的感受,其實也正是孩子們想要「養寵物」的最重要原因。

 

或許是我小時候的經歷,我個人是還滿支持孩子養寵物的,因為自己也養過寵物。對於很喜歡管東管西「控制慾」爆棚的孩子,很容易導致親子衝突。其實,孩子不是要惹媽媽生氣,而是出於控制慾望的一種練習,但是技巧卻遠遠不成熟。

「養寵物」也是另外一種滿足其「控制慾」的調適,不是嗎?與其耳提面命的要孩子注意,不要鬧脾氣,倒不如幫孩子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「寵物」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