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數學粗心大意,特別是在有圖示的題目時,明明只要抄下來都可以看錯,這不一定是孩子不認真,而可能是「視知覺」卡住了。
「弱視」的孩子雖然經過視力矯正,視力已經恢復正常。但在臨床上,卻常碰到他們到小四時,在算數學時卻碰到卡住的情況,甚至打擊到孩子對於數學的信心。這時爸媽要做的,並不是發脾氣的逼著孩子大量練習,而是先了解孩子為何會卡住,讓我們從生理發展的角度來來看看原因。
「弱視」的成因很多,常常是「雙眼視差」導致。也就是一眼好一眼弱,導致大腦選擇好眼,而忽略弱眼訊息。尤其是因為「遠視」但雙眼度數不對稱,更需要特別的注意。因為人的雙眼調節是同等的,在同一個時間只能將一眼的像聚焦,遠視程度高的眼因無法清晰聚焦而被抑制。也因此,需要使用我們常見的眼貼,進行「遮蓋治療」,也就是遮蔽好眼,強迫使用弱眼。
在四至五歲時,正是「手眼協調」與「眼球追視」發展的關鍵時期。但由於視力方面的困擾,當然導致孩子在發展上受到干擾,特別是與「雙眼視覺」有關的立體感。在孩子最好動的四歲時,孩子在每次的爬高爬低的探險、追來跑去的躲迷藏、創造城堡的堆積木中,不斷地熟練出良好的立體覺。但是這一部分的練習,可能因為視力困擾而被跳過了,導致孩子在部分的「視知覺」能力比較弱,特別是在「完形概念」和「前景背景」。
由於發展階段被跳過,導致在日後面對數學的面積、體積、表面積、統計圖……等圖示題,很容易出現卡住的情況。不管正的看、倒的看,都看不出來哪裡有「立體」的感覺,當然也就只能囫圇吞棗的背起來,當然題型小小的一改變就會馬上搞不懂。這種情況下,如果孩子的計算能力沒問題,大量的做題練習,其實並沒有幫助,反而孩子讓更加抗拒數學。其實,並不是孩子不認真、老粗心,而是小小時候的發展歷程被跳過了,因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協助孩子:
(一) 完形概念
當物品有部分缺失,大腦可以自行彌補缺失部分,判斷出物品是什麼的一種能力。這種能力有點像是「延伸」,看出圖案沒有畫出的部分,進而可以推論出可能的答案。在生活上,這些孩子很容易出現,東西明明放在桌上,只是上面多放了一個小東西(遮蔽一小部分),結果就找不到的情況出現。在解釋上很複雜,練習上卻是非常的簡單,也就是多讓孩子玩「拼圖」。
(二) 前景背景
在多個物品重疊時,可以透過分辨物品之間的前後關係,可以在混亂的背景中找出物品。這種能力可以在複雜的圖案中,找出題目描述的主要物件,而忽略其他無關訊息。在生活上,這些孩子明明已經將作業放到書包裡,但卻老是無法自己找出來,給人家感覺做事馬虎或丟三落四。在練習上其實也不難,最簡單的方式也就是用繩子來練習「打結」,不論是單結、平結、蝴蝶結……都是很好的練習。對於比較大的孩子,做橡皮筋手環也是滿有趣的喔!
(三) 立體圖形
立體與平面的轉換,可以將紙張上畫的線條,轉換成為立體物品的能力。這種能力可以將紙張的圖示,在腦海中轉換成立體圖形,並可以從不同的角度「觀看」的能力。例如:骰子的正面是一點,背面就是六點。立體圖形的能力,最簡單的觀察方式並不用做智力測驗,而是看孩子畫圖。在小一、小二的孩子常常會畫出X-ray般的圖畫,其實也就是立體透視的概念尚未成熟的指標。在小二以下可以看說明書做樂高來練習,小三以上可以用畫圖技巧的透視概念來練習,也都會有不錯的協助。
數學到四年級時,由於更需要抽象思考的能力,對許多孩子會變得更為挑戰。這時並不是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納於粗心,而不停的碎碎念,除了解決眼前的問題,有時更需要詢問孩子過去的發展史,才能真正的幫助到孩子們喔!
大量練習對於孩子是有幫助的,特別是在計算的準確率。但是如果是觀念卡住了,你覺得大量練習會有幫助嗎?其實,不是孩子不聰明、不用心,更可能是小時候的發展階段被跳過,而導致的喔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