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「獨立性」除了能力之外,更需要依靠「時機」。
家裡是有兩個寶貝女兒,從小大到總是黏在一起,因為年齡非常相近,甚至是兩人的「同學」都彼此認識。因為剛上國小的時候,妹妹甚至會要求姊姊每天下課要去找她,結果全班同學也都認識我們家的姊姊。感覺姐妹情深是一件好事,但也有缺點,就是妹妹個性有一點小小的賴皮。
時間過得很快,六年的時間轉瞬過去,今年姊姊升上國一,第一次兩姐妹真正的分開。讓我非常訝異的是,在短短的一個月中,妹妹突然地「長大」了,變得越來越自動自發,做事也變得非常有條理與計畫。可以自己洗餐具、自己完成作業、自己早上起床(姊姊比他早半小時上學),最誇張的是「鬥嘴」的次數都明顯地減少了。
一家有二寶的都知道,兩個孩子放在一起,除非一起幹壞事,不然肯定是互不相讓。原因千奇百怪,但最常見的底層原因,歸根到底還是「依賴心 」太重。以第三者的角度來看,原因常常是妹妹不想自己動手,一定要姊姊幫忙,又怪姊姊做的太糊弄,然後生悶氣。兩個人的心態是:妹妹怪姊姊不用心,姊姊氣妹妹挑毛病,最後往往是惹到媽媽生氣才會結束。
「獨立性」並不只是能力高低的問題,更多是心態的成熟度。以個性來說,相對於個性大喇喇的姊姊,妹妹其實是一個非常仔細的孩子。只是妹妹不管大事小事,都一直想要姊姊幫忙。第一次跟姊姊分開生活,瞬間彷彿有一個「開關」被打開,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變得獨立起來,也不再那麼的依賴。長大,並不是依靠爸媽的耳提面命,更多時候需要的只是「契機」。
孩子長大需要時間的累積,並不只是知不知道,有時候你說再多,也只會讓孩子覺得厭煩。更多時候,爸媽需要的是給予陪伴,幫孩子好好的累積能力,讓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努力:
(一) 能力
獨立性,最重要的不是讀書,而是生活自理的能力。生活自理能力在四歲到七歲發展,基本的穿衣梳洗都可以完成。高階的生活自理能力,例如:買車票、存錢提款、發郵件…..,大約是在十二歲前就可以熟練。有計劃的給予孩子機會,帶著孩子做幾次,才是最重要的喔!
(二) 環境
改變一個習慣,最好的方式不是叮嚀,而是改變環境。在熟悉的情境下,習慣就像是影子一般,甩都甩不掉。當環境改變時,我們就會覺得不自在,好像哪裡怪怪的,這時反而更容易養成新的習慣。如同我們家的妹妹,平常一直想要叫姊姊幫忙,有好幾次都是嘴巴上先叫姊姊,才恍然大悟地發現姊姊還沒有回來,自然也就慢慢地改變了習慣。
(三) 年齡
年齡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,不同年齡的獨立是不同的。在七歲的獨立,孩子可以自己照顧保持整潔,而不是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作業。在九歲的獨立,孩子可以自己完成作業,但還是需要提醒。要像大人一般,可以做出計畫的安排時間,真的可能要到五、六年級才能達成。很多時候,孩子不夠獨立,一來是爸媽做得太多,卻又過度期許的矛盾導致的。
孩子的成長有時就是一瞬之間,爸媽需要做的更多是陪伴,而不是在旁邊不停的碎碎念。先幫孩子奠定良好的基本能力,其他也就不用擔心,只要等待到適當的時機到來喔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