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人就哭哭~陌生人焦慮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上篇文章談到「分離焦慮」,沒想到這麼多人感到興趣,甚至有許多私下詢問的。但在回答的過程中,發現有些小寶寶卡到的並不是分離焦慮,而是另一個也很常見的「陌生人焦慮」,因此也就想要寫這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。

明明之前看到人都還滿大方,看到人就會笑,不知道為什麼,才看到客人的臉馬上就哭起來,為什麼孩子突然變膽小……。真的讓新手爸媽超擔心,是不是寶貝被嚇到,要不要去廟裡收收驚?

這並不是小寶寶突然變膽小,而是每一個小嬰兒都會碰到的發展階段,稱作為「陌生人焦慮」。如同其名,也就是當碰到「陌生人」就會感到緊張、擔憂,甚至會出現哭鬧的反應。通常發生在嬰兒八、九月大時出現。這並不是寶寶變膽小,也不是在鬧脾氣,而是因為寶寶可以清楚的辨認人臉而出現的。小寶寶在六到八個月時,隨著視覺變得越來越成熟,看東西也變得越來越清晰,可以清楚地認識身邊所有的人,等到九個月時之前沒有看過的人,也就會第一時間視為「陌生人」。換而言之,這是寶寶長大了的一個表現,而不是他變膽小了喔!這樣有沒有感覺起來比較好呢?

「陌生人焦慮」為何有些小寶寶很劇烈?有些卻很平淡呢?

如同前面所言,小寶寶在六到八個月開始認人。如果這時家裡的人數較多,寶寶可以認識越多不同「樣式」的人,例如:戴眼鏡瘦瘦的、長頭髮的、短頭髮的……。當然下次碰到「類似」的人也就比較不會緊張,除非突然碰到一個「大鬍子」才會被嚇到。相反地,如果小寶寶在前八個月,家裡就只有跟媽媽大眼瞪小眼,當然只要看到跟媽媽長得不一樣,立即也就會緊張起來。換而言之,「陌生人焦慮」與家庭人數有關,又因為現在絕大多數都是「小家庭」的形式,因此才導致「陌生人焦慮」變得比較明顯。

因為,寶寶看到人就哭,這很容易被誤認為是「安全感不足」,結果媽媽花更多時間陪伴。想要從陪伴來彌補寶寶,結果反而是更少的出門,當然看到「其他人」的機會也就變得更少,反而延長寶寶「陌生人焦慮」的時間。一般來說,「陌生人焦慮」大約是在九個月時出現,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消失,少部分會持續到四歲以後。

如果寶貝有「陌生人焦慮」,而且在一歲半以下,爸媽真的不用擔心,孩子可能只是需要多一點的時間。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預防,也就是在六到八個月時,讓寶貝可以認識更多疼愛他的人。如果錯過了也不用擔心,但我們可以用三個方式來協助:

 

(一) 不要過度熱情
請客人不要過度熱情,才剛剛碰面就想要去「摸」寶寶。適當的保持距離,並給寶寶一先時間來適應,讓寶寶覺得對方是安全的,也就會主動願意去接受對方。這個距離大約是一個半手臂的距離,讓寶貝感覺到對方不會伸手就可以碰到他。這部分真得要依靠爸媽,當寶貝覺得舒服了再慢慢拉近距離,藉由這樣的慢慢練習,寶寶對於陌生人的接受度也就會越來越好。 這時千萬不要用強迫的,讓寶寶接受對方的擁抱或碰觸,往往只會讓他變得更抗拒。

(二) 寶寶如何認人
每天我們會碰到許多人,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我們都不會去記得,因為他們與我們並沒有交流。小寶寶也是如此,特別是小寶寶每天都還在認識這個世界,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的多。對於小嬰兒來說,並不是每天「看到」的人就是熟人;而是他醒著時看到,睡醒後還在的,這個人才需要好好認識與記憶。因此,順著孩子的特質創造睡醒還可以看到長輩的機會,才可以拉近寶寶與長輩之間的距離。換而言之,如果寶寶在外面很好入睡,對於陌生人的抗拒也會比較低。

(三) 增加認識熟人
這是最常見的誤區,因為孩子怕生,所以一直帶孩子出去,想要將孩子的膽子練起來。結果在一個陌生的環境,碰到一大堆的陌生人,你覺得寶寶會更緊張?還是更安全呢?我們需要做的,不是增加孩子的陌生人,而是增加孩子的熟人。與固定的一小群人定時聚聚,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。如果寶貝真的很怕生,最好的方式是請人家到家裡作客,讓寶貝漸漸增加熟人的數量。寶寶看人時,常常是注意輪廓,就像爸爸瘦瘦的、短頭髮、戴眼鏡,對於相似造型的人都會比較不會抗拒,也因此當熟悉的人變得越多,孩子膽子自然也就會比較大。

 

「陌生人焦慮」與「分離焦慮」,都會導致寶貝出現害怕、哭鬧的情緒,但是導致的原因並不相同,因此在協助的方式是不同的。兩者都是正常的發展過程,因此爸媽請放下擔憂,只要你適當的引導,寶貝很快地就會渡過這一個階段喔!

特別提醒,不要在寶貝「十個月大」時換主要照顧者,這時寶貝已經很會認人,對陌生人卻又特別抗拒,你不覺得這時變動的「風險」會特別大嗎?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