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上廁所都分不開~小寶寶的分離焦慮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最近接受一個訪談,去錄一場 Podcast,對於不喜歡面對螢幕的我,其實還滿輕鬆的,基本上跟上廣播沒有什麼不同。這次訪談的主題是「專注力」,但主持人似乎更在意是小嬰兒的「分離焦慮」,應該是剛好家裡有一歲大的小寶寶。「分離焦慮」真的是一個每一個家庭都避不開的坎,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主題。

明明一個月以前都很OK,怎麼現在一離開就開始哭,甚至連媽媽要上廁所都一直在門外哭,最後只好讓寶寶一起進來,好似一點都分不開來,到底是什麼原因,真的讓爸媽都超級擔心的…….。特別如果是新手爸媽,甚至會變得自我懷疑。

如果你家裡有小嬰兒,一定會碰到「分離焦慮」的情況。首先必須要強調,「分離焦慮」並不是一種問題,而是一種發展階段,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過,只是渡過的時間快慢而已。在分析之前,我們先要分辨「分離焦慮」與「陌生人焦慮」的差別,前者是媽媽離開時會哭,後者是害怕看到陌生人,兩這出現的時間很相近,大約是在八個月到十個月時出現。因為導致負面情緒的原因不同,因此在處理上的方式也不一樣,爸媽一定要先分辨清楚。

「分離焦慮」產生的原因!?其實與小嬰兒學會「爬行」有關。

當小嬰兒在八個月時開始爬行,在一、兩個月的勤奮練習下漸漸可以遠離媽媽的身邊。在一次爬行,而被周邊事物吸引而離開媽媽,突然轉身卻「看不到」媽媽,瞬間感到不安而哭泣,因而誘發出焦慮不安的感受,最後就變成大哭來叫喚媽媽的出現,這也就是「分離焦慮」最初產生的原因。因此,「分離焦慮」並不是一種問題,而是隨著動作能力發展,而出現的暫時性情況。

從學理來看,「分離焦慮」通常在十個月開始,一歲兩個月到高峰,一歲六個月開始減少,基本上在兩歲以後消失。當然因為寶貝生活經驗的不同,「分離焦慮」的嚴重度也會不一樣,例如:家庭人數的多少、照顧者的人數、生活環境的空間、物體恆存的發展。此外,最重要的事,「分離焦慮」並不是孩子專屬,有時候爸媽的焦慮比寶貝還要更嚴重,也會導致孩子「分離焦慮」久久無法解除的困擾。

如果寶貝有「分離焦慮」,而且小於兩歲以下,爸媽真得不用擔心,孩子可能只是需要多一點的時間。相反地,如果是兩歲以上,我們可以用三個方式來協助:

 

(一) 物體恆存的發展
因為「物體恆存」的概念不成熟,對於小嬰兒來說,只要看不到就是沒有了,因此最初媽媽不見了,並不會去尋找。當物體恆存開始發展,開始知道看不到,不代表是消失,因此就會慌慌張張地去找尋,當然也就誘發負面情緒。這時,爸媽可以帶的寶寶玩「鑽山洞」或「鑽籠」的活動,鼓勵寶寶從布隧道的一邊進去,而從對面爬出來。從短暫看不到爸媽的緊張,轉換成看到爸媽的喜悅,膽子也在每次的遊戲中訓練出來。

(二) 拉開探索的距離
「分離焦慮」與「環境探索」一直是彼此在拔河的過程。一方面擔心跟媽媽分開而擔心,一方面又充滿好奇心的想要探索,結果就常常是出現我跑你追的情況。對於小小孩,這通常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,甚至會不停發出呵呵呵的笑聲。這時爸媽需要做的不是跟著寶貝跑,而是鼓勵他碰到問題時回來找爸媽。當探索距離逐漸地拉開,孩子還可以保持安全感,自然分離焦慮也就會漸漸地降低。

(三) 第二依附的練習
照顧孩子不是一對父母的工作,而是一整個家族的任務。小家庭是非常近代的事情,過去除了爸媽之外,更多的是媽媽的姐妹也會一起幫忙照顧。當媽媽離開,我還可以相信媽媽信任的人,這個人我們稱為「第二依附」。我們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照顧孩子,也要適時地尋找幫手,找到可以替手的協助者。循序漸進地延長「離開的時間」,不要期待一口氣就可以離開兩小時,那往往只會讓孩子又變成更黏人。

 

對於部分敏感型的孩子,由於情緒波動幅度更高,往往更需要爸媽更多的耐心。請記得分離時,難過而哭泣都是正常的;關鍵是重新聚合時,孩子是否會開心的找你擁抱,才是關鍵。如果聚合時,孩子依然是哭鬧不停,可能顯示孩子暫時還不適合長時間的分離,這時就必須要調整我們的計畫,這時孩子可能還不適合上托嬰或幼稚園,請再給寶貝兩、三個月後再試試。寶貝成長的速度很快,有時差一、兩個月,也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喔!

最後請記得,孩子的情緒與爸媽是連在一起的,當你皺起眉頭時,孩子本能的也會感到焦慮。面對孩子的焦慮,最重要是先保護好自己的心情,放下你的心頭的擔憂,孩子才能學會鼓足勇氣。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