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小時候的滋味,是長大後最好的回味。家常菜也許不是最美味的,卻是最值得回味的記憶,特別是離家越遠,這種思念也越深切。
隨著外賣變得越來越方便,現在人在家開伙煮飯的機率也越來越少,這無疑是一種生活上的便利。但是對於孩子,家裡煮著菜卻是有額外的意義,因為「媽媽的味道」也是一種深切的回憶。
前陣子,家裡又煮的一次「咖哩飯」,依然是先蒸好大塊的馬鈴薯與胡蘿蔔,煮好的咖哩後再一起加進去,這是當時我們家小朋友小時候最熟悉的味道。只是小時候因為兩姐妹咬不動「肉塊」,所以家裡的咖哩飯一直都是用火鍋專用的「豬肉片」。原本想孩子長大了可以用肉塊,沒想到兩姐妹雙雙抗議,一直堅持要用火鍋豬肉片,不然就覺得不對味,真得是讓人有點哭笑不得。但這也許就是孩子們的天性,雖然是同樣的配方,同樣的步驟,但只要有一點店不一樣,就會覺得缺失了什麼。
最後還是放棄了「肉塊」,依然是改回「肉片」,這個決定讓兩個孩子覺得非常的滿意。因爲煮菜的次數並不多,許多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廚藝不好,甚至會自我懷疑。但是不願擔心,我們不需要主廚餐廳大廚的水準,有時甚至是越有「特色」也越有記憶點,就像是「火鍋肉片咖哩」也是一個記憶點。當然既然是食物,前提是一定要能吃的入口。至於頻率我覺得更重要是回憶,而不需要到堅持一定要每天都煮。
帶著孩子一起煮「媽媽的味道」,我覺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,只是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。讓我們抽出空閒,幫孩子安排一次簡單的烹飪,特別是幫媽媽煮上一頓飯,也不是一種「感恩教育」。
對我來說,帶著孩子一起烹飪,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四大能力件事:
1. 會等待:要煮熟一個東西,真得需要一段時間,不是你希望就可以「立即」煮熟的。在烹飪時,「等待」絕對是必須的,如果孩子等不住了,可以引導孩子去做另一件事,通常下一件事做完了也就差不多煮熟了。
2. 責任感:一起烹飪最重要是工作分配,就像小時候,爸媽炒菜、小孩幫忙挑菜。找出烹飪活動中,比較簡單的步驟,可以讓孩子負責的部分,讓孩子自己完成也就是責任感。
3. 自理力: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自信,卻忽略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對於自信的影響。自己可以盛飯、端菜、收拾、洗碗,這些小小的工作可以做好,也都是歸類在生活自理能力中。
4. 成就感:透過自己的付出而獲得的成果,也就能獲得成就感。當然這個過程,爸媽一定要能確保成功,畢竟我們希望是鼓勵孩子,而不是教孩子冷水。藉由烹飪的期待感,孩子也才會感到特別的美味。
帶孩子並不是一直繞著孩子轉,一切都幫孩子打理完畢,卻又抱怨孩子不懂感激。教育應該是在生活中引導,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培養出長大所需要的能力。讓孩子試著幫爸媽最一頓早餐,反而更能教導孩子我們期望孩子懂得的事情。「媽媽的味道」是一種記憶,只會隨著年歲增加而變得濃郁。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