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上週家裡的妹妹突然發燒,早點讓她上床休息,結果還是高燒到39~40度。
還好經過疫情的洗禮,面對孩子發燒也能處變不驚的面對。就連妹妹本身,還會主動詢問有沒有退熱貼或冰枕,想要敷在自己的額頭上。看了病、吃了藥,確定是中了流感,雖然妹妹的食慾和精神依然不好,體溫也沒有立即降下來,還好水喝的了進去,也就只能待在床上多觀察一下。結果足足花了一天,體溫才漸漸降下來。當孩子長大後,抵抗力也變得比較好,發燒也就不像小時候那麼讓人擔心。
因為是星期四晚上發燒,星期五請一天看病,再休息個三天就可以回去上學。出乎意料之外,學校也傳出因為多人發燒而要停課,改成遠端視訊上課,結果莫名其妙的又多休息了好幾天。小朋友倒是非常開心,一整個覺得自己賺到了,只是大人可很麻煩,還需要調班排時間。查了一下新聞,最近「腸病毒」創10年來同期新高,短短一周達到1萬6千門診人次,醫院診所有一大堆發燒生病的小孩就醫。全台灣逾百班停課,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感覺。在疫情的三年中,雖然生活在擔憂之中,很怕不小心就中獎,但是實際上「小小孩」生病的頻率卻是格外的低。過去,小小孩剛進幼兒園,常常是小病不斷的持續半年,跑小兒科都快跟醫生伯伯變成好朋友。但是,在疫情期那段時間,雖然小小孩依然會生病,但基本上可能一年可能只有一次。這個頻率,基本上可以說是奇蹟。換而言之,「多洗手、戴口罩」的防護作用,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實用。
在戴口罩1265天之後,疾管署宣布在5月19日「口罩解禁」,從此不再強制要求配戴大家戴口罩。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,有些習慣還是需要維持的,特別是家裡有六歲以下的小孩。
(一) 多洗手
洗手是最有效減少生病的方式。當然不是只將雙手弄濕,而是要使用肥皂清洗,並且還要將雙手「擦乾」。不然雙手濕濕的到處摸,有洗跟沒洗也沒差,甚至研究顯示濕手比乾手還要來的容易髒。教孩子依照「濕搓沖捧擦」的動作,到一個新地方時記得先洗手,特別是在用餐前一定要先洗手,正所謂「病從口入」。
(二) 不共食
對於飛沫傳染的疾病,吃飯時「不說話」是很重要的,但是這樣一起吃飯好像就失去的樂趣。還好最近疫情已經趨緩,吃飯還是可聊天,但是請避免共食。小小孩因為喜歡吃手,所以特別容易生病,理論上國小生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。但爸媽可能要別注意中高年級的孩子,可能會為了想要證明彼此感情,而喝同一杯飲料,結過導致一個人中全部中的情況,這也可以透過事先提醒來避免的。
(三) 待在家
雖然已經強迫配戴口罩,但如果有疑似症狀時,請一定要再度戴上口罩。一來是保護自己,更是保護他人。如果有不舒服,特別是有發燒症狀時,請務必落實待在家裡休息,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。此外,如果確定診斷也請與學校報備,如果班上生病人數達到法定標準,也需要停課幾天來避免傳染擴大。
生病,不是因為天氣變冷,而是細菌或病毒導致。雖然,已經不再強迫大家需要戴口罩,但是為了保護自己與他人,大家還是要記得多洗手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喔 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