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明明就很親近人,也沒有怕生的問題,但就是特別的膽小。明顯就是在家一條龍,在外一條蟲的,即便是要他說句話、回答一個問題,也可以硬生生地卡住三五分鐘,真得會急壞爸媽。特別是春節將近,更是讓爸媽心頭感到一絲絲的擔憂。
人最特別之處,除了使用工具與語言之外,更強大的應該是「適應力」。孩子的個性,除了天生氣質之外,幼兒時期的成長經驗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最近,遇到許多四歲有「適應度不佳」的小朋友,在家裡和外面的表現根本是天差地遠,明明在家裡會的東西,在外面什麼都表現不出來,當然也讓學校老師擔心不已,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聽不懂、學不會。自然這些隱藏的壓力,最後還是落在爸媽的身上。明明在家裡都OK,在學校卻什麼都不會,到底是要處理?還是再看看情況呢?
讓我們從發展歷程來看,在孩子一歲半學會走,環境探索的範圍開始擴大,對於家裡所有的東西都開始充滿興趣。大約到一歲十個月左右,寶貝對於家裡的一切都已經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之後,孩子探索的目光也就開始移向「外頭」。這時寶寶開始越來越難關在家裡,甚至每天都想要出去走走,看看各種不同的東西,這樣的刺激同時也誘發了「語言爆發期」的到來。在兩歲時,孩子探索的慾望到達高峰期,甚至覺得自己是天下無敵的,有如在汪洋上的航海王,朝著未知的航路前行。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好奇的果實,甚至忽略可能的危險,並在一次一次好奇與分離的拉鋸戰中,學會鼓起勇氣、暫時脫離安全依附,走向未知的新事物來滿足好奇心,這個過程大約有六到八個月的時間。大約在兩歲半以後,孩子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安全的,有些甚至會有危險,而漸漸學習學會保護自己。
如果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都是待在家裡,導致缺乏探險的機會,也就導致孩子對於新事物的「接受度」不高,甚至會出現抗拒的情緒。或許,這批膽子比較小的孩子,並非是天生氣質,而是剛好疫情導致孩子機會缺失而引起的。因此,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在給予更多的鼓勵,更不是強迫,而是幫孩子創造重新練習的機會。就如同上台演講一樣,你明明知道不要緊張,但是拿起麥克風、靠到台下一大堆了人時,雙腳還是不自主地會抖起來。單純的鼓勵,不論對方說的多麼誠懇,在你耳裡聽起來更像是說風涼話,不是嗎?
讓我們用三個方式來,循序漸見的幫孩子學會探索,塑造孩子的「適應度」:
(1) 三個定點
不是待的孩子漫無標的走,而是在家周圍找出三個「錨定點」。除了家之外,在孩子可以走到的地方,找出至少兩個定點,不論是餐廳、便利商店、公園都可以,但是每週最少要去兩次以上。當孩子已經熟悉以後,可以再增加新的地點,自然已就可以擴大孩子的探索範圍。記得是要走路到達的地方,搭車並不算,畢竟我們上車以後,基本上就沒有在記路,效果自然也就不好。
(2)善用地圖
在景區都會提供有紙本的介紹,其中的地圖也是很好的媒介。引導孩子來選定目標,爸媽負責帶孩子過去,例如:動物園先讓孩子挑選要去看熊貓?長臂猿?然後,跟孩子提示會先到到哪些動物,又可以找到熊貓。讓孩子在期待中,鼓起勇氣去尋找,只要有一兩次強烈的成功經驗,孩子很快就會變得不同。記得並非是要孩子真得學會看地圖,那可能要孩子五歲以後才具備,重要是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過程。
(3)提早到達
對於環境適應度較弱的孩子,遲到對他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。對於孩子來說,如果是他先進入教室,這間教室就是屬於他的,自然也就比較自在;相反地,如果是教室裡有一堆人,突然都轉過頭來看他,你是不是也覺得很有壓力。因此,在適應新環境時,建議最好是可以提早到十到十五分鐘,給孩子更充分的適應時間,你會發現孩子的表現變得完全不一樣。特別是遇到新老師、新學校時,第一次如果成功,孩子自然也就更安心,所以稍微辛苦一下的帶著孩子早一點到,可以幫你省掉很多後續的問題喔!
個性不只是遺傳,也不只是天生氣質,生活中的經驗回饋也非常重要。特別是幼兒時期的經驗,也是塑造我們基本個性的基石,更需要爸媽用心的參與與陪伴喔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