黏黏的不舒服~濕度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台灣的五月天,天氣變得越來越熱,不時就會午後來了一場大雨,沒帶雨傘出門真得可能淋成落湯雞。只是下雨並沒有帶來降溫的舒適感,有時卻會讓人感覺一種黏膩的不舒服,因為真得是太潮濕了。對於一些「觸覺敏感」的孩子,這種天氣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折磨,讓他們的脾氣很容易失控。因此,爸媽可能也要注意「濕度」對於孩子的影響,說不一定這可以當作孩子的「情緒溫度計」。

皮膚上好像黏黏的,這樣的感覺並不時常出現,但是一年中還是會出現兩三次。通常是因為濕度高,汗流好不容易流出來,卻無法在皮膚上蒸發,導致皮膚出現黏黏的感覺。特別是在一場大雨之後,大太陽又突然跑出來,將地上的積水蒸發上來,讓人有一種待在蒸籠裡的錯覺。其實,就像是冬天一樣,單單是溫度降低不恐怖,但如果濕度又增高,那真得會讓人有種等到骨子裡的感覺。只是,我們好像常常忽略「濕度」對於孩子的影響,而是覺得孩子就是莫名其妙地鬧脾氣。

想想看,你剛運完動、打完球、全身是汗時,是不是先沖一個澡才會覺得神清氣爽呢?只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要做什麼事,才可以讓自己舒服,但孩子的生活卻被大人牢牢掌控的,因此更需要爸媽的協助,不是嗎?還好這樣的情況並不多,多是發生在五、六月和十、十一月,也倒是孩子好像壞脾氣是有季節性一樣。

當瞭解孩子的「感受」,我們就很容易可以找出協助方式,爸媽可以從三個方向來幫助孩子:

 

(一) 調控環境溼度
科技真得很方便,即便是戶外高達38度的高溫,只要打開冷氣機很容易的就可以保持舒服的26度。台灣的濕度真得是比較高,有時候濕度高到連棉被都會濕濕的,這時使用「除濕機」來控制濕度也就很重要。特別是討厭黏黏的孩子們,除濕機可能比冷氣機更重要,先讓孩子舒服一點,才能學會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脾氣。

(二) 降低觸覺敏感
同樣是黏黏的,為何有些孩子無所謂,有些又會鬧脾氣?除了外在因素外,還要考慮內在因素,可能是因為孩子的觸覺過度敏感,導致對於「無害」的觸覺刺激感到厭惡。這時爸媽可以從按摩、觸覺刷、玩黏土、玩沙箱……等,增加孩子的觸覺經驗,以達到降低孩子的觸覺敏感的目的。記得不要急,可能需要兩、三個月左右才會有作用喔!

(三) 回家馬上洗澡
皮膚黏黏的真得很不舒服,往往只要洗個澡也就可以舒服起來。只是孩子往往會有些固執的「規律性」,很難調整做一件事的時間,即便只是換一個時間洗澡,孩子可能也都會卡住好一段時間。可以事先調整孩子洗澡的時間,讓孩子「習慣」一回家就先洗澡(甚至在吃飯之前),也會有很不錯的效果喔!

 

孩子不會鬧脾氣,只是每一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。接受孩子的特質,永遠是協助孩子的第一件事。我們都很注意「溫度」,擔心天氣變冷還是會感冒,但卻忽略的「濕度」對於孩子的影響。其實只要多一點關心,孩子也會變得更聽話、更乖巧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