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長得太好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有時,走在街上看到一個大大的小孩,還在躺在嬰兒車裡給爸媽推著走,可能你也會感到「疑惑」,甚至會覺得這爸媽也太寵孩子了。但有時候真實的情況,可能跟我們推想的不一樣。最近,碰到一個四歲三個月的小男生,但是體格卻非常壯碩,活脫脫像是七、八歲。這樣說你可能不清楚,也就是有著小一的身材,但卻有只有中班心靈。也因此,他的行為很容易被外人所誤解,對於孩子和爸媽來說也都碰到不小的困擾。

雖然說,不要以貌取人,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有一定的困難,畢竟第一眼印象實際上是很重要的。那天跟這個小孩互動時,只要一碰到稍稍難一點的活動時,他就會突然跑掉,不是摸一下旁邊的玩具、按一下門把,甚至會吵著要媽媽抱抱,如果不是事前知道他的生日,真得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。其實,是我們不知不覺將孩子想的太大,所以說話的難度也不自覺得提高。
由於成年人已經社會化,熟悉對於不同的人,需要使用使用不同的「說法」,只是這已經變成潛意識導致我們很難察覺。當我們對小小孩時,常常不知不覺就使用疊字,也會使用「簡單句」來讓孩子更容易聽得懂。但是面對國小生時,直覺認為孩子已經聽得懂規則,則會使用的是「複雜句」,用字也會變得比較難。當我提醒自己,他只有四歲多,將指令換成「說一句做一個動作」,透過動作示範的引導,他馬上配合度也就好多了,跑掉的情況也就變得很少,感覺也就變得比較聽話。

這個小孩並不是不乖,只是真得長得太大隻,不是嗎?想想看,一個四歲的小小孩,輸了就到爸媽懷中尋求安慰,真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。相反地,如果已經國小一年級,輸了就賴皮,還要吵鬧得要人家抱抱、秀秀……,真的會讓人臉上三條線。在不同年齡,孩子發展的目標並不一樣,也不需要超前發展。理論上來說,我應該依照孩子的「真實年齡」來對待孩子,而不是他看起來像幾歲。但是,當小小孩被誤認是大小孩時,爸媽的往往就會承受很大的「壓力」。就像是這個小弟弟,很容易被誤認為不聽話、不配合、不專心……,其實是身體和心理之間的差距太大導致。這也就導致爸媽的困擾產生。

孩子長的又高又壯,也不是全是缺點,因為這些孩子往往會比較有「自信」,畢竟往那一站就比別人高了一大截。特別是大班時,孩子們愛比來比去,自己比不過就比爸爸、媽媽,這時他們的優勢也就顯而易見,因此也會格外的有自信。但是,也因為尺寸跟別人不一樣,可能在動作上可能會比較粗魯,明明看別人咻一下就穿過去,自己也跟著衝過去,結果就是把兩旁的東西都撞倒,自己還一頭霧水的搞不清楚狀況。在遊戲時,更可能會出現與別人推擠,甚至導致別人受傷,當然就更容易讓爸媽和老師感到頭大,特別是現在每個孩子都是寶貝,有一點擦破皮都不是小事。

當孩子長得太好時,我們可能要做一些事情來協助孩子,可以來避免一些可能碰到的誤解,而不是逼著孩子要趕快長大。讓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協助,你會發現也就會很不一樣:

 

(一) 身體形象
了解自己身體的外在形象,認識頭、胸、腹、手、腳在哪裡,以及自己身體的大小範圍。記得小時候,唱過的兒歌「頭兒、肩膀、膝、腳、趾」,也就是最簡單認識自己身體的遊戲。對於很多四歲的孩子,對於自己的認識只有頭和手腳,身體軀幹往往會被忽略,這可以在他畫人物時清楚的觀察到,只畫一個有眼睛和嘴巴的圓圈,還有四條線條,呈現出「蝌蚪人」的樣子。除了教導認識身體部位的名稱之外,爸媽也拉開床單的一角,讓孩子鑽進床單下面,從床的另一端爬出來,看看孩子可不可以在視覺遮蔽下,感覺到自己的手腳在哪裡。

(二) 社交距離
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,如果太靠近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,甚至會有威脅性。一般來說,座位的安全距離大約是兩個人各伸出半隻手臂。因此,這各距離並非是絕對的,而是看兩個人的手臂長短而定。對於孩子來說,別人的距離是多少,他也會學著人保持多少,卻忽略的自己身體的大小,當然也就很容易不小心的出現「碰撞」。不要一直提醒他要小心一點,而是明確教他要保持多遠的「距離」。就像是在搭捷運電扶梯時,你也會留下一個階梯的空間,而不會直接貼在別人身後。

(三) 排隊輪流
社會規範在四歲時,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後開始逐漸養成,在中班更是關鍵時期。但是因為孩子還在學習,通常無法等待很長的時間,一下子就會感覺到無聊而離開隊伍。這時我們要從兩個角度來練習,一是讓孩子學會排隊,等到你的時候才可以出發;二是減少孩子等待的時間,盡量讓孩子排在前三個,讓孩子等不住之前就出發。當兩個都可以配合以後,再逐漸慢慢往後排,自然也就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規範的遵守。相反地,挫折忍受度是在五歲半才開始發展,如果孩子輸了以就不想要玩,這時可能就需要大人的鼓勵和安慰,而不要覺得是孩子輸不起,那是因為年齡還沒有到而已。

 

當孩子長得特別的高時,爸媽一來也會很驕傲,二來也會很煩惱。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是「看臉的」,通常是看孩子體格的大小隻來判斷孩子的年齡。記得我家姐姐小時候也是如此,三歲就超大隻的,那時候逛街走累了,只要把她抱起來就要承受路人奇特的眼光,也不可能逢人就說她只有三歲,也只能自己調適自己。但也不是揠苗助長,讓孩子快一點長大,用六、七歲的方式要求她,那只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和退縮。因此,更需要爸媽和老師用心的引導,偶爾說服自己「孩子只是長得太好」,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好一點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