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對於絕大多數的「成人」來說,放假最重要的應該是休息,好好的睡一個覺。畢竟上了一周的班,每天都得早起通勤累得要命,終於放假了當然要「把握好時間」。
但是,對於絕大多數的「孩子」來說,放假最重要的當然是去玩。畢竟上了一周的課,每天都要乖乖聽話坐著,再不動可能身體就要「生鏽」了。因此,常常是放假一大早就起床,巴不得立即把爸媽媽立刻叫起床。
其實,當孩子超過兩歲以後,你就會發現孩子真得無法乖乖的待在家裡………,更何況是活動力旺盛的四、五歲。真得不是孩子不聽話、不配合,而是這些是孩子天生的設定。出門走走,不僅只是孩子愛玩,也不是孩子體力旺盛,而是背後有特定的「發展意義」。讓我們一起來聊解一下:
在一歲前,小嬰兒開始學會認識自己的身體部位;在一歲後,小寶寶因為移動能力的提升,開始認識家中的環境。在經過十個月的探索,家裡一切的事物都幾乎被探索完後。在兩歲前後,孩子開始對於「家裡」以外的地方,開始出現好奇,也就會出現每天都想要出門的情況。這時,孩子覺得自己是「天下最強的」、「無所不能的」,對於危險並無法察覺,而對所有不認識、沒見過的東西都充滿好奇。加上剛剛開始學說話,又看到許多新奇的東西,兩者結合也就成為了「語言爆發期」。然而,等到孩子兩歲半以後,孩子開始察覺外在環境是有危險的,出去探險的慾望也就會稍稍的減退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錯過這一個的探索期,孩子可能不是乖巧,而是膽小。對於不熟悉的東西,都會過度警戒,甚至出現不敢嘗試的問題,你不覺得反而問題更大嗎?因此,放假時,帶著孩子出門走一走,是非常必要的喔!
也因此,假日的時候不論是去踏青、爬山、露營…….,甚至只是去公園或校園裡走走,對於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,爸媽千萬不要錯過。出門不是孩子調皮,而是有三個重要的意義:
(一) 緩解壓力:
空間本身就是一種壓力,人們很難長時間待在一個狹小的空間,甚至可能因為空間不足導致攻擊行為。因此,帶著孩子出去走一走,特別是空曠一點地方更是有幫助的。其實,更多時候是調節大人的情緒,而不是孩子的情緒喔!
(二) 探索新知:
好奇心是人們的天性,我們總是特別抗拒無聊,也因此才會不停的滑手機。對於好奇寶寶們,與其不停地找方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,不如帶孩子到處走走,透過新環境提供的新事物的刺激,更可以促進孩子們認識「新詞彙」,特別是在兩、三歲的時候。
(三) 熟悉環境:
了解自己在哪裡才會有安全感。可以用腳自己走到的地方,才會更容易記憶。所以帶孩子出去玩,跟大人自己出去玩不一樣,有時我們千里迢迢地帶孩子搭車、搭飛機到景點玩,對孩子來說可能不如到家附近的大公園玩來的有意義。這可能是我們最常誤會的一件事。
孩子總是需要出去玩,這不是調皮,而是一種生活調適的自然反應。在假期時,爸媽要適時地安排好時間,帶孩子出門多走一走,對於孩子們的身心發展上都是非常有意義的!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