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常常叫不聽,明明已經喊他好幾次,但是卻老是一動也不動的。常常都要搞到媽媽火冒三丈,大聲嘶吼才會開始慢吞吞的動作。明明耳朵很正常,聽聲音也沒有問題,究竟是孩子不願意配合,還是故意搗蛋呢?這幾乎是每位父母在家裡都會碰到的情況,只是嚴重程度的差異不同,其實不一定是孩子不配合,而是有些原因沒有被察覺,以至於出現生活上的小衝突。就讓我們一起來找出原因吧!
當孩子常常叫不聽時,有三個可能的原因的干擾,分別是:
一. 聽覺察覺較弱:
對於聲音來源的察覺能力較弱,無法正確的區辨聲音的來源,也因此導致當別人說話時,無法立即注意到。因為在轉換注意力的速度較慢,所以常常只能聽到一句話「後半部」,就會出現經常需要爸媽叫很多次才會回應。「聽覺定位」是藉由雙耳聽到聲音,有大小、速度的差異,然後在大腦中立即轉換之後,才能分辨聲音方向的來源。由於聲音到達雙耳存在時間差,高頻率的聲音會受到頭部遮蔽,因而可以分辨出兩耳聲音大小的差異,所以也就較容易察覺聲音的來源。相反地,低頻率的聲音較不會被遮蔽,因此在孩子兩耳聽起來是完全一樣的,所以導致孩子無法區辨方向,更不容易察覺是誰在說話。
二. 聽覺記憶較短:
對於聽覺記憶的廣度不足,也因此無法聽清楚或會記憶錯誤,導致出現有漏聽的情況出現。因為,聽話時有漏字的情況出現,所以導致往往需要重複說兩三次,才能將一句話聽得正確完整,經常需要爸媽說兩三遍才能理解。「聽覺記憶」隨著年齡增加,就可以記得越來越多。在六歲時,孩子就可以立即覆誦8至12個字,倘若一口氣和孩子講太長太多的時候,往往就會導致孩子無法理解的情況出現。如果孩子在聽覺記憶上如果出現問題時,就會導致「聽覺理解」受到干擾,而出現上課容易搞不清楚狀況,或是發呆的情況出現。
三. 過度視覺刺激:
注意力不是無限制的,而是只能集中在單一事物上面。如果環境中長期有過強的視覺刺激,如:卡通、手機、電動…….等,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。往往就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無法分工來處理,後來的感覺刺激,所以就會出現爸媽叫好多次,但卻無法移動自己的眼睛,而出現叫不動的情況出現。「視覺」是一項優勢感覺,透過豐富地顏色、快速變換的影像、誇張搞笑的動作,不免深深地抓住孩子的眼光。由於,人手一台的智慧型手機,現在孩子更容易「長時間」暴露於視覺刺激的環境當中,導致聽覺注意力受到限制。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尚未成熟,更需要爸媽的監督與協助,請不要把3C產品當孩子的保姆。不然,孩子的耳朵就會越來越少使用,當然也就怎麼叫也叫不聽了。
針對不同的原因,我們要協助孩子的方式也不相同,一昧地抱怨或處罰孩子,孩子往往會覺得「不公平」、「被冤枉」,反而可能導致抗拒行為的出現,結果越抱怨問題反而越多。所以,就讓我們一起幫孩子,一一的解決這些小困擾,孩子自然也就會變得更願意聽話了。
一. 聽覺察覺:由於孩子對「聲音定位」的能力較弱,因此無法立即的察覺音源,所以導致聽一半的問題。由於孩子對於高頻聲音的判斷較佳,而在低頻聲音的反應較弱,時好時壞的表現,所以很容易被誤認為是「故意」的。不需要拉高音量,而是要提高聲調,就可以幫助孩子察覺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種方式:
【策略A】當要與孩子說話時,先拍拍孩子的身體,吸引孩子的注意力。確定孩子在注意你講話,再和孩子說話,以提高孩子聽清楚的頻率。此外,也和孩子玩一個小遊戲,聽到「名字」時就要說:「右」,練習其立即察覺的能力。
【策略B】帶孩子走到戶外,在踏青的過程中,憑著聲音來找青蛙、小鳥、蟬、蟋蟀等……,會發出聲響的小動物。透過在遊戲的過程中,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培養「聽覺定位」的能力,孩子對於聲音的察覺能力,也就會越來越成熟了。
二. 聽覺記憶:由於孩子對「聽覺記憶」的能力較弱,因此常常會有會錯意的問題,特別是要他不要做,卻又故意去做,很容易導致爸媽生氣。由於漏聽字句,但卻又自己無法察覺,所以常常會出現堅持己見,很容易被認為是在鬧脾氣。請記得不要越說越快,反而是越簡短明確,反而可以讓孩子更聽話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種方式:
【策略A】當要與孩子說話時,儘量在孩子的正前方,讓孩子可以看到你的「嘴唇」。透過視覺的協助,孩子可以看到你的嘴巴動幾下,可幫助孩子察覺自己是否有漏字,讓孩子更聽清楚你的意思了。此外,和孩子說話時,儘量放慢你的說話速度,讓孩子有時間思考,孩子也就會更容易的配合。
【策略B】帶孩子閱讀時,可以讓孩子練習跟著一起唸,你唸一句,孩子跟著念一遍,讓孩子練習「語句覆誦」的遊戲,從中練習「聽覺記憶」的能力。此外,也可以創造一些小遊戲,像是「請你跟我這樣說」。第一個人念一個數字「9」,第二個人就要覆誦「9」再加上自己的數字,一直輪流下去,看看誰可以記得的數字最多就是冠軍。
三. 過度視覺:由於習慣與仰賴「視覺刺激」,也因此對於「聽覺刺激」出現忽略的情況,雖然有聽到「聲音」,但是卻無法理解「內容」。這往往是最讓爸媽感到抓狂的情況,常常氣到要關掉電視,孩子才會心不甘情不願的動一下。但是換個立場想想,如果你在電影院裡看電影,但是旁邊有一個人一直要和你聊天,你會去理會他的言語嗎?還是乾脆忽略他,讓他知難而退呢?其實,你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都是一樣的。也因此,在協助孩子上我們也是提供兩個方式:
【策略A】當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上時,常常會出現聽不到聲音的情況,這並非是孩子不乖,而是太過於專心。當要求孩子配合時,也要先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正在專心做事情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,讓孩子完成手邊的事情,甚至協助孩子快一點完成。有時候差不了幾分鐘,就先讓孩子做到一段落,也可避免與孩子生悶氣的情況出現。
【策略B】當孩子在在看電視、玩手機時,請不要期望孩子可以立即配合,因為注意力已經完全被「視覺」佔據。我們需要做的是,不是中間打斷孩子,而是逐漸減少孩子看電視、玩手機的時間,讓孩子的大腦可以恢復正常的平衡狀態。此外,可以多讓孩子聽故事、聽廣播,幫孩子的耳朵重新開機,透過增加練習的經驗,孩子就會越來越容易聽話了。
要孩子「聽話」並不難,需要的不是責備,更不是威脅,更不是比誰說話比較大聲。而是,讓孩子清楚知道如果聽你的話,就一定會有好事發生。「好處」才是孩子願意聽話的關鍵,當孩子深深的覺得,只要聽媽咪說的,就可以讓他更容易成功,就可以讓他獲得讚美。孩子自然才會拼命地張大耳朵,用心的傾聽你說的每一字、每一句了。所以,請記得不要每次叫孩子時,總是要逼他做事情的時候,偶爾也要穿插一些單純的「好處」,這樣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聽話喔!
最後,還要提醒一件事情,請千萬不要跟孩子說「氣話」,更不要「反詰語氣」的方式和孩子溝通。例如:「你再跑來跑去,試試看」,你的意思是「不要跑」,但是你說的明明就是「跑來跑去」。孩子會陷入一個左右為難的情況,究竟是要跑?還是不要跑?請記得,孩子要在六歲以上,才可以聽得懂「反詰語氣」,用這樣的說法往往只是讓爸媽自找苦吃。結果,你生氣孩子沒聽話,孩子生氣你說話不算話,最後沒有讓孩子變得更聽話,反而讓孩子學會左耳進右耳出,把你說的話都當作耳邊風了。說話要儘量用孩子聽得懂的話,有時候越是簡單,孩子反而越容易配合喔!
讓孩子聽話最好的方式,就是有「好處」喔!瞭解孩子,而不是責備孩子;找出原因,提供適當的練習,才是讓孩子改變最好的方式。請不要當孩子犯錯時,才和孩子說話;而是當孩子表現好時,多多給予鼓勵與讚美,這樣的改變才會是讓孩子打開耳朵的關鍵。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