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放風箏是童年的樂趣,在大草原上看的風箏越飛越高,真的很有成就感。只是勞作課做的小風箏,一是很難飛起來、二來也很難飛的高。不像現在可以很便宜就買到攜帶方便,又容易安裝的風箏。
放風箏是有趣,但是很需要技巧,有時更需要兩人合作才可以飛起來。要拉緊又要跑得快,但飛起來又要放鬆線,依靠的不是用眼睛看,而是指尖感受繩子傳過來的緊繃度。一次一次的失敗,只要贏來一次成功的飛上天,也就可以讓你如同上癮的喜悅,彷彿自己也跟著在天空翱翔。
放風箏對於孩子們來說,除了需要捲線需要雙手協調,最有益的三個點:一是培養情境察覺、二是力道控制、三是閉眼平衡感。
(一) 情境察覺:
放風箏不像玩手機,只要拿到隨時可以玩,它如同釣魚一樣需要等待,等待適和的風向才可以讓風箏飛起來。也因此,孩子必須要學會察覺環境,進而學會觀察四周,而不是只在乎自己的想法而已。隨著情境察覺的能力增加,孩子也才會注意周邊的隱藏危險,當然也才會有安全意識。
(二) 力道控制:
放風箏最難的不是讓風箏飛高,反而是最初要飛起來的那一刻。如果線沒有拉緊,風箏就會軟攤攤的貼在地面;但如果拉太用力,風箏也很難飛得高。也因此,需要感覺風箏線傳來惡力到,控制自己的力量大小,時而放線、時而收線。但是力道控制大約在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出來,對於小小孩可能很難理解。
(三) 閉眼平衡感:
這裡特別強調「閉眼」,最初孩子是用視覺來保持平衡,只要一閉起眼睛也就很容易失去平衡。在放風箏時,眼睛緊盯著天上風箏,也因此需要用其他的感覺來保持平衡,甚至需要往後的「倒退走」。如果孩子的平衡感不好,也就很容易一點點地不平而跌倒。
因此,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,建議五、六歲以後才讓孩子放風箏,這樣成功的機率會大一點。當然如果是爸媽放風箏,孩子只是拿著「假裝」時,基本上只要孩子可以「繞障礙物跑」而不會跌倒,也就是四歲前後也就可以。但是在小的孩子也就不建議,很容易突然一陣風,就會讓孩子跌倒或受傷。此外,小小孩的皮膚比較嫩,也比較容易被風箏線劃傷,爸媽也要特別注意。
放風箏並不是完全靜待的活動,對於孩子來說更是需要大量的「跑」,才可以加快速度的讓風箏飛上去。然而戶外草地不論多平整,難免會有有許多小小凸起,如果孩子平衡感不好,很容易跌倒或摔跤,在放風箏的時候也就要特別注意。因此,請爸媽千萬不要讓孩子穿著「拖鞋」或「涼鞋」放風箏,由於無法提供腳踝有效的保護,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出現絆倒自己的情況,甚至出現流血受傷的情況。
「放風箏」雖然好玩,也有發展上的意義,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安全上的威脅。在大量的「負面新聞」下,放風箏有好一陣子消失在孩子的遊戲清單之中。在法規的限制下,各縣市「放風箏」跟玩「空拍機」一樣,只能在限定的少數地點以施放,也正是因為安全的理由。但是只要記得安全的原則,放風箏依然可以是孩子好玩又有意義的娛樂活動喔!
放風箏的十大安全原則:
1. 要有大人陪同:
放風箏一定要有大人陪同,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。一來是當有特殊事情時,爸媽也才能提供安全的協助;二來孩子常常只想到眼前的事情而忽略危險,導致對於環境威脅無法分辨。不論是自己放風箏或觀看別人放,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也都是很重要的,以免發生風箏墜落或被風箏線絆到的危險。
2. 挑選適合的風箏:
在形狀方面,除了傳統的菱形、三角形的風箏之外,現在又有許多卡通照型的風箏,真得可以稱得上是百花齊放。在操作方式來說,現在更有雙線控制的「特技風箏」,但這通常是設計給成年人使用,並不適合孩子玩。孩子適合中型、小型的風箏,體積太大除了不好飛起來之外,更可能導致安全性的風險,例如:因為強風拉不穩而跌倒、手臂拉傷…..等,也都是很常見到的事情。
3.挑選鮮豔的風箏:
在選擇風箏時,建議挑選顏色醒目或者有標誌物的風箏線,雖然看起還可能比較不好看,但卻比較安全。一來是這樣遠遠飛在天空上,孩子還是可以比較容易看到,才不會一下就缺乏興趣。二來是顏色醒目也可以提醒其他人注意,以免因為沒有注意到而發生意外。此外,金屬材質、過於尖銳的風箏更需要避免,以免墜落時不小心打到路人而出現意外。
4. 風箏線的材質:
風箏線並沒有統一的規定,以前多用棉繩、白色尼龍繩….等,因為風箏的大小不同,也因此需要使用不同拉力的線。風箏線看起來纖細柔軟,但繃緊後的鋒利程度跟鐵絲差不多,尤其再加上風速和人的拉力,此時若與這根緊繃的風箏線瞬間碰觸,就有被割傷。只是跟爸媽想的有點不同,線越細反而更容易出現割傷的情況,這可能需要特別注意。此外,不限建議使用「釣魚線」,因為「透明」而不容易被察覺,更容易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。
4. 指定的地點施放:
新北市、桃園、新竹都有「國際風箏節」的活動,往往也可以吸引許多觀光人潮。但是為了避免風箏誤傷人,並不是只要是公園就可以放風箏,而是有指定的活動場地。新北巿府在風箏活動場地使用管理規則中,規範風箏線長度不超過三十公尺,民眾施放要遵守規定,若有違規將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、15萬元以下罰鍰。台北市沒有明確訂定管理規範,但民眾要特別留意,飛航區和大部份的公園都有限制放風箏。因此,爸媽在帶孩子放風箏前要事先查一下,才不會到了卻敗興而歸。
5.注意風向與變化:
風箏需要較強的風力,也因此在台灣的秋冬時,東本季風望秤的季節為主,也就是每年九月至隔年三月是最適合放風箏的時候。只是爸媽要注意,風力常常是忽大忽小,甚至會瞬間改變方向,有時瞬間強力陣風時會有較大的升力,足以將人捲起。施放現場若平均風速達每秒10公尺,或瞬間風速達每秒15公尺,小孩子可能會有被風箏拉走的風險。這時要記得快速放線,並請大人協助以免出現危險。
6. 不可有電線竿:
放風箏一定要選擇適合的施放場地,如:沙灘、草地或河灘地。此外,要留意周邊環境,要避開機場航區、電線桿、路燈、自行車道、人行步道及人潮眾多處。特別是電線或電塔等,以防止意外觸電的事件。如果真得很不幸運,風箏卡在電線桿上,也千萬不要攀爬電線桿,如果需要也請通知相關單位處理,以免受到電擊。如果風箏掛在高處無法達到,記得將把線捲好或剪斷,以免風箏線亂飄而卡住繃緊而誤傷到路過的人,這一點一定要千萬注意。也因此,規範可以放風箏的活動地點,也正是因為要保護大家的安全。
7. 下雨一定收線:
好不容易將風箏飛上天,但如果突然下雨了,為了避免被雷擊的危險,一定要收線喔!當天氣狀況不穩定,特別是打雷的情況,釣魚、風箏、室外游泳都是必須要避免的。此外,如果風速過大,其實也不適合放風箏,因為風箏很容易會斷線,到時候連風箏可能都找不到了。所以記得下雨時,還是要快一點收起風箏喔!
8. 事前要先準備:
「放風箏」的行前準備,包括:器材、地點、天後,這三點都比須恰到好處,甚至可以說缺一不可。明明看好時間地點,但最後老天爺就不起風,真的也就是飛不起來。在個人方面,倒是不太需要做什麼暖身活動,但是必須要先注意動線,四周是否有其他小孩在奔跑遊玩,以免發生碰撞的問題。此外,風箏飛得越高,孩子當然跟著一起看,很容易不小心直視太陽,而使得眼睛不舒服,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也是一種保護的方式。
9. 幫孩子注意時間:
孩子常常一玩就過頭,甚至會玩到忘記時間,也因此會建議爸媽要先跟孩子約定時間,通常會約定一個小時左右。特別要注意一件事情,放風箏多是在晴空萬里的情況,雖然風大而不覺得熱,但是卻很容易曬傷和缺水,因此必須要確保孩子有喝水來補充水分。
10. 注意保持距離:
不論是自己放風箏或觀賞別人放風箏,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,以免風向改變被風箏線勾到,是絕對必須要的。基本上在大型或特技風箏的表演活動,都會設定指定的觀賞位置,切勿在準備或施放期間跨越設立的禁止區域。以免發生2020新竹市國際風箏節,三歲孩子被表演風箏的尾巴布帶纏繞,而被捲上天空的意外。
「放風箏」不只是一個爸媽的童年回憶,對孩子來說更是放下手機走向大自然的好媒介。飛翔不論在哪一個時代都是一種夢想,像是目前當紅的「空拍機」,雖然是不同的載體,但本質卻是如此相似。只要注意好安全原則,爸媽也可以安安心心帶著孩子一起享受放風箏的樂趣喔!
文章刊登靖娟基金會IBABY愛寶貝親子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