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我坐好不要動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孩子常常坐不住,不是東摸西摸,就是扭來扭去,甚至腳還會翹到桌子上。已經提醒了一次又一次,還是依然故我,即便是祭出警告或處罰,但是沒有幾分鐘後,馬上又故態復萌。明明就只是坐著不要動,這樣再簡單也不過的事情,但是為何孩子就不能配合呢?究竟是孩子不願意配合,還是故意搗蛋呢?其實這很可能並非是孩子「故意」不配合,而是有些隱藏的原因沒有被察覺,所以出現的小衝突。就讓我們一起來找出原因吧!

當孩子常常坐不住,有三個可能的原因的干擾,分別是:

 

一. 反射動作的干擾:
「頸部張力反射」是「原始反射」的一種,就像是「眨眼反射」一樣,是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。這個反射動作最大的優點就是維持生存,只要四個月大的小嬰兒就可以藉由控制自己的頭部,誘發出伸手拿物品的動作。也就是說,當小嬰兒頭往右轉時,右手就會不自覺的伸長,左手就會彎曲,協助小嬰兒可以拿到想要的物品。只要再轉頭面向前方時,手就可以彎回來,將物品放在嘴巴裡面,真得是超級方便的反射。但是這個反射動作,在孩子九個月左右開始逐漸整合,而在四歲時須完全消失。此後,孩子頭部的動作就會跟身體動作分開,不會再出現互相影響的情況出現,也就可以乖乖的坐著不亂動了。

二. 肌肉耐力的不足:
「上半背部肌肉」是「背部肌群」的一種,也是所謂的「核心肌群」的一部份。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,由於採集、投擲的需求,都需要雙手高舉的動作,也因此往往需要良好的「上半背部肌肉」力量。然而,這個能力與反射動作不同,肌肉耐力並非是與生俱來,而是需要透過生活經驗中的反覆練習,才可以逐漸地增加。在過去的生活中,我們常會去爬樹、摘水果、曬衣服,這些日常生活的動作,無一不需要雙手高舉,也因此培養出良好的肌肉力量。但是,現在孩子的生活中,雙手操作往往都放在肩膀的水平面以下,需要雙手高舉的機會越來越少,也因此導致「上半背部肌肉」訓練的頻率較低,進而導致肌肉耐力不足。所以,孩子越來越容易出現駝背的情況出現。

三. 活動量的需求高:
由於「前庭刺激」的需求量過高,導致出現對於「速度感」追求的情況,所以孩子會出現「活動量」較高的情況,整天跑個不停、一刻也靜不下來。很多爸媽都會發現,孩子小時候都很乖,為何長大了卻老是坐不住呢?其實,並不是孩子有問題,而是發展時的過度狀況。「前庭功能」在四歲時,開始快速發展,因此孩子的「活動量」會逐漸地變高,變得無法乖乖待在家裡,每天需要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。等到七歲時,隨著前庭刺激的成熟後,「活動量」也就會漸漸地降低,而可以乖乖的坐好。少部分孩子的前庭刺激需求量過高,也因此導致活動量過高,會出現尋求刺激,所以會有從高處跳下來等危險動作,讓爸爸媽媽捏一把冷汗的情況出現,這就必須要加以注意,提供適當的協助。

 

雖然都是「坐不住」,但是引發的原因卻是大不相同,也因此協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。我們要做的不是順著孩子,也不是逼著孩子,而是了解孩子,提供適當的引導。就讓我們一起幫孩子,解決這些擾人的小困擾吧!

 

一. 反射動作的干擾:由於孩子受到「頸部張力反射」的干擾,所以當頭部轉動時,手腳就會有不自主的動作產生,所以導致出現動來動去的情況。在團體中,很容易因為不自主的動作,導致上課時出現干擾行為。但因為是「不由自主」的動作,所以自己根本無法察覺,所以很容易覺得自己被誤會,甚至引發不願意配合的情緒反應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種方式:

【策略A】拉寬孩子們座位之間的距離,或是鼓勵孩子們盤腿坐,減少孩子不自主碰觸別人的機會。透過環境安排的方式,減少孩子被告狀的機會,孩子自然也就會比較容易融入團體活動中。

【策略B】多帶著孩子玩爬行、攀爬、游泳等活動,透過活動的練習,達到抑制「頸部張力反射」的動作。當反射完全整合後,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反射干擾而動來動去了。

二. 肌肉耐力的不足:由於孩子的「上半背部耐力」不足,因此常常會趴在桌上,躺在椅子上的姿勢。但是問他剛剛上什麼,卻又可以正確地說出來,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不認真,或是喜歡偷懶,其實是因為孩子的「核心肌肉耐力」不佳,所以無法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。常常需要動來動去,一直換姿勢,才可以維持專心的情況。相反地,越是要孩子不要動,孩子容易出現放空,反而會讓學習效率變得更差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種方式:

【策略A】在讀書寫字時,這些孩子比較適合「高桌面」的桌子,例如:餐桌。藉由桌面提供上半背部額外的支撐力量,反而讓孩子更輕鬆,更容易專心在學業的學習上面。但這只是治標的方式,並無法根本的解決問題喔!

【策略B】讓孩子練習雙手高舉的動作,可以將我們的雙手高舉,鼓勵孩子拍我們的手,再拍自己的腿,輪流拍一百下。透過雙手反覆舉高的動作,訓練孩子的上半背部肌肉力量。當孩子的力量出來了,也就自然可以端正坐好,不會再扭來扭去了。

三. 活動量的需求高:由於孩子的「前庭刺激」需求量較高,也因此對於「刺激性」的活動出現高度的樂趣。所以會出現反覆地爬高爬低、衝來衝去,一整個坐不住的情況。這並非是孩子不聽話,而是受到「前庭功能」發展的驅使,所以出現的暫時行為。絕大多數的孩子的前庭刺激需求量是一致的,但少部分和孩子的需求量較高,也因此導致在活動後無法靜下來,依然還在尋求刺激的情況出現,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不聽話。對於這些孩子而言,就像是別人吃一碗飯,但他卻要吃三碗才會飽。所以,在協助上並不是阻止孩子尋求感覺刺激,相反地應該是引導孩子使用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,更有效率地去獲得感覺刺激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個方式:

【策略A】安排戶外活動時間。讓孩子可以去溜滑梯、彈跳床、騎腳踏車、玩滑板車等,透過活動所提供的「速度感」,促進孩子的「前庭功能」發展。但是,請注意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予「有效率」獲得刺激的方式,所以請不要帶著孩子去「跑操場」。單單是消耗孩子的精力,卻沒有給予適當的「感覺回饋」。結果孩子累了,卻又沒有獲得滿足,結果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不聽話。

【策略B】培養更好的動作技巧。對於活動量較高的孩子,主要問題不是在尋求刺激,而是在不會保護自己,所以常常讓大人提心吊膽。建議可以安排體操、舞蹈、直排輪的課程,一來讓孩子過高的「前庭刺激」需由可以滿足;二來讓孩子從課程中學習正確的「保護技巧」。透過專業教練的訓練與協助,引導孩子學會更有效率的方式,獲得所需要的刺激,也就不會出現無目標的尋求刺激,而跑來跑去的停不下來了。

 

請收起我們的「抱怨」,不要不停的責備孩子,卻沒有找出解決的方式。如果你是一個教練,想要讓選手變壯。不是帶著選手做重量訓練,而只是一直抱怨他不努力,你覺得會讓他變壯嗎?讓孩子乖乖坐好,也是如此,只是不停的「抱怨」孩子,但卻不找出原因來練習,最後只是讓家庭關係變差,但卻不會讓孩子變得乖乖坐好喔!

「接納」永遠是改變孩子的第一步,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,除非他願意為你改變喔!細心地察覺,找出可能的問題,才會是協助孩子的第一步。如果不能正確引導,只是責備孩子的不是,越是強烈地處罰,反而導致孩子心理上的抗拒,結果以後一看到「椅子」就感到頭痛,反而越來越不喜歡坐著了,那不是跟我們想要的剛好相反嗎?

讓孩子知道我們站在他那邊,會幫助他解決問題,孩子才會心甘情願的配合喔!

 

 
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