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早上都不會自己起床、常常賴床,就算是給他鬧鐘也沒辦法,一定要拖拖拉拉的,才心不甘情不願的離開被窩。明明睡的時間就已經足夠,為什麼孩子就是不願意起床呢?對於「專注力」而言,睡眠品質是否良好,會是非常重要的關鍵。睡眠不只是躺著休息,更是「大腦」清理「代謝廢物」的時候,讓大腦可以保持健康的關鍵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長期睡眠有問題,往往就會導致大腦思考不順暢,當然也就會干擾到孩子的專注力。就讓我們一起來找出,導致孩子睡不好的原因吧!
當孩子早上老是叫不起來,有三個可能的原因的干擾,分別是:
一. 睡眠品質不佳:
睡眠週期可以分為「非動眼期」是「動眼期」兩種。「非動眼期」發生在睡眠週期的前四小時,可以讓人的生理機能放慢、放鬆,讓身體上的勞累得到恢復;「動眼期」則發生在後四小時,人們開始進入深度睡眠,這時也是做夢的時期,所以眼球會出現快速動作,與心理調適的作用有關。但是,如果孩子因為過敏、鼻涕倒流、鼻塞等生理因素,就會導致孩子一個晚上想來好多次,而干擾到睡眠品質。雖然睡得很久,但是一時都是「淺層睡眠」,結果反而越睡越累。
二. 生理時鐘混亂:
人類的體內有一個時間機制,就算是我們不看手錶,也可以知道自己哪時候應該要吃飯,就叫做「生理時鐘」。正常的生理時鐘是早上六點起床,晚上九點睡覺,前後大約有半小時的落差範圍。現在生活模式的改變,許多人甚至到了凌晨一、兩點,還沒有上床躺平,也導致生理時間都被延後。無形中也導致孩子的「生理時鐘」變得混亂,進而導致「時間觀念」建立上的困擾。只是與我們大人想的不同,調整「生理時鐘」,並非是幾點上床睡覺,而是與「光週期」與「用餐時間」有關。
三. 睡前過度興奮:
生理上有「交感神經」與「副交感神經」兩種系統,前者與警醒度有關,後者與安逸度有關。當我們要休息睡覺時,「副交感神經」就必須開始工作,才能讓我們安穩,並且慢慢地進入夢想。相反地,如果孩子在睡前過於興奮,喜歡跑跑跳跳、玩電動玩具,這些都會誘發「交感神經」的興奮,結果孩子雖然一直躺在床上,但卻像是煎魚一般,翻來翻去的根本就無法入眠,當然也就沒辦法好好睡覺。也因此,避免在睡前讓孩子過於興奮,也就是讓孩子可以好好睡覺的關鍵。
雖然都是「叫不起床」,但是引發的原因不同,所以協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。不是孩子只要躺在床上夠久,或是早一點上床就可以的。就讓我們一起幫孩子,解決這些擾人的小困擾吧!
一. 睡眠品質不佳:在臨床上,孩子的睡眠品質受到干擾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「過敏」。「過敏」導致咳嗽、鼻水等,讓變得呼吸不順暢,進而整個晚上睡睡醒醒的。這時找出導致孩子「過敏原」,並且減少環境中的「過敏原」,也就是最重要的任務。基本上,我們有兩個建議:
【建議A】減少塵蟎等過敏原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最建議的方式就是簡化環境,將孩子房間內的布娃娃,全部都收起來。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的吸塵器,都號稱可以除蟎殺菌,但是最好的殺菌方式還是「太陽」。所以定期清洗床單,將枕頭、棉被等寢具拿去曬太陽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【建議B】孩子因為咳嗽、鼻水,導致無法入睡,除了使用藥物協助外,也可以給孩子「兩個枕頭」。將兩個枕頭疊起來,下面的稍微靠在孩子的肩膀位置,讓孩子類似斜躺的睡姿,這樣可以降低孩子不舒服的感覺,讓呼吸道比較順暢,也就會比較好睡了。
二. 生理時鐘混亂:由於孩子的「自我控制」不足,也因此更需要爸媽的協助,才能建立出良好的生活週期。如果孩子的生活週期沒有規律,也就常無法保持最佳狀況,導致表現變得時好時壞。「生理時鐘」是而是藉由「光週期」與「用餐時間」的控制,也因此在協助上,必須要符合這樣個原則:
【建議A】
「光週期」也就是我們接觸陽光的頻率,當外在環境明亮時,大腦就會被喚醒;外在環境昏暗時,大腦就會昏沈。換句話說,陽光可以控制我們的生活週期,相反地如果孩子都沒有機會看到太陽,生活週期就很難維持正常。也因此,孩子的房間一定要有窗戶,並且一早起床一定要將「遮光窗簾」拉開。透過陽光的自然調節,孩子自然也就會很快起床。
此外,隨者3C產品的普及,爸媽也要注意到「藍光」的影響。「藍光」的波長較短,也會干擾到我們大腦對於外在環境的判斷。如果在睡前看超過30分鐘的手機螢幕,就會讓大腦誤認為現在是白天,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睡眠品質喔!
【策略B】
「用餐時間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早上會自己起床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肚子餓。在人體基本假設,早上肚子「最餓」的時間是五點半到六點半。飢餓的感覺會持續兩個小時,到七點半也就不會餓了,因為餓過頭了。所以在六點到六點半時,最容易叫孩子起床。
相反地,如果孩子每天吃「宵夜」,早上肚子不會餓,當然也就不會自己起床了。請記得在晚上「八點半」之後,不要給孩子吃固體食物(喝牛奶是可以的)。不然頂著一個大肚子,要睡也不好睡,隔天要叫很難起床,這時應該是怪孩子?還是怪自己呢?
三. 睡前過度興奮:可能和爸媽想像的不同,最常導致孩子睡眠不好的原因,其實是睡前過度興奮。因為孩子玩得太high,就連睡著了,大腦一直處於亢奮的狀態,就像是成人「失眠」一樣。結果當然也就是有睡跟沒睡一樣,結果早上要叫他就生氣。也因此,在睡前的一個小時內,請不要跟孩子玩得太過,那不是在疼孩子,而是挖洞給孩子跳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個方式:
【建議A】在睡前的一個小時內,請不要再跟孩子玩跑跑跳跳,也不要玩搔癢、打枕頭仗的遊戲,以免孩子過度興奮而干擾到睡眠。如果孩子的體力過於旺盛,建議可以在放學後、用晚餐前,先帶著孩子走一走,到去公園玩一趟,適當的消耗孩子的體力,這樣也會讓孩子晚上比較好入睡喔!
【策略B】睡覺是一種「儀式」,而不是「時間」到了就上床。孩子進入睡眠大約需要四十分鐘,如果錯過就需要另一個四十分鐘。也因此,在睡前的「三個活動」必須要是固定的,例如:收書包、刷牙上廁所、說故事,才能幫助孩子進入睡眠的情境。只是與大人想的不同,這三個活動的順序不可以改變,不然孩子就會搞不清楚喔!
早上老是叫不起床,看起來不是大問題,但卻會影響到孩子在教室裡的「專注力」。請記住一句話:『起床後兩個小時,是注意力最好的時間』。孩子不像我們大人,擁有能力可以立即地專心,而是需要暖機的時間。當在第一堂課,別人的大腦都已經清醒的在學習,孩子的大腦還在暖機,你覺得孩子能專心在學習嗎?還是昏昏沈沈的在發呆呢?每天上午有一半的課都有沒聽到,又怎麼能好好的學習呢?喜歡學習呢?
在這個「刺激物」過多的時代,電視、網路、電玩隨手可得情況下,讓孩子更容易受到吸引,生活中有太多好玩的事情,也讓孩子們更不願意早點睡覺。孩子需要的不是「抱怨」,也不是「接納」,而是我們運用智慧的「引導」,幫孩子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。不要抱怨孩子受到吸引,而是幫孩子當作過濾的「篩子」,那才是我們身為父母應該要做的事情。
請在孩子進入正式學習之前,幫孩子培養出規律的「生活作息」,雖然看似一件小事情,但卻是孩子學習是否有效率的的關鍵。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