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老是沒有用心看,明明東西就在眼前,卻找個老半天怎樣都找不到。就算是要孩子拿一雙襪子,也要拖拖拉拉的找好久,賴皮的等待人家的幫忙。明明打電動和看電視都沒問題,眼睛方面應該沒問題才對,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認真、用心地看呢?
當碰到這個問題時,首要第一步驟就是排除是「視力」問題。只是和爸媽想的不一樣,並不是「近視」問題,反而是「遠視」也要注意。孩子因為眼距比較窄,所以常常會有輕微的遠視,少部分遠視較深的孩子,就可能導致找不到東西的情況。當孩子四歲以上,會建議家長先帶孩子到「兒童眼科」檢查一下。
在排除視力問題之後,還有三個可能的原因產生干擾,分別是:
一. 完形概念:
這個能力是指當物品被遮蔽著一半或部分時,導致物品輪廓缺損,孩子可以在腦海中自行補足缺損的部分,讓他可以分辨物品的能力。就像是如果有一隻兔子躲在草叢中,只有稍稍露出耳朵和屁股,你也可以立即找出並且辨認出來。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,讓生物可以在樹林中找到躲藏的獵物或威脅,如果缺失也就無法維持生存的一種重要能力。
二. 背景區辨:
這個能力是指物品放置在一個複雜的背景環境當中,可以藉由雙眼視覺所提供的深度,藉由陰影與視差,來區辨並指認出來物品的一種能力。靈長類的雙眼都在臉部的正前方,兩眼視野有許多的交疊之處,並不是因為美觀,而是需要可以透過雙眼所看到的差異,經由大腦視覺區的組合,建構出一個具有「立體感」的圖像。進而分辨出哪一個是主體,哪一個是背景的能力。
三. 周邊視野:
人類的視野可以分為「中央視野」與「周邊視野」兩種。「中央視野」用於辨識、區辨細節的差異;「周邊視野」用於察覺快速移動物品,以能立即做出適當反應。「周邊視野」與孩子移動經驗有關,當我們在移動時,旁邊物品也會快速移動,而產生出大量的視覺變化。就像是坐在旋轉木馬上,移動時會覺得周邊的一切都在快速的變換。透過如此的經驗累積,孩子對於「周邊視野」的察覺能力也就會越來越好。
雖然都是「找不到東西」,但是引發的原因不同,所以協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。當然不是一直幫孩子找,這樣孩子不但沒有辦法好好練習,反而容易越來越依賴。但是也不是硬逼著孩子自己找,這樣孩子越來越找不到,而失去信心。應該要一起帶著孩子做一些小遊戲,藉由遊戲當中讓孩子習得能力與方法,來幫孩子解決這些小困擾!
一. 完形概念:如果孩子「完形概念」不成熟,就容易出現東西被遮住一半,就看不出來的情況,所以常常變成是「眼睛」看到了,但是「大腦」卻沒有察覺,而被家長誤認為是不用心的表現。其實是孩子的完形概念不佳,而不是不認真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個方式:
【建議A】減少環境物品的複雜度,幫孩子把常用的東西,一個一個的都排好,減少堆疊的情況。藉由減少物品被遮蔽的機會,讓孩子更容易找到物品。爸媽還可以進一步教導孩子,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。
【建議B】帶著孩子玩「躲貓貓」的遊戲。「躲貓貓」就是最好的完形概念練習,就像是孩子只要看到你的一雙鞋,就可以猜到你在哪裡。透過遊戲,孩子更可以在沒有壓力下練習,也更願意嘗試和練習。現在孩子真得很少有機會玩,也難怪完形概念出來的會比較慢。
二. 背景區辨:如果孩子「背景區辨」不佳時,就容易出現想要找抽屜中的東西,卻找不到的情況。最後,只好把所有的東西都翻出來,常常搞得一團亂。結果往往是找到了也被罵,沒找到也被念,所以孩子越來越抗拒找東西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個方式:
【建議A】增加主體與背景的差異性,例如: 「白色衣服」放在「黑色沙發」上,透過明顯的對比顏色,就會上孩子比較容易找到。相反地,如果把「白色衣服」放在「白色餐桌」上,相對就比較困難。在書桌周圍鋪上「淺綠色」的地墊,這樣倘若孩子的東西掉到地板上,就更加容易找到。
【策略B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「威力在哪裡」這一系列的書,就是有一大多密密麻麻的人群,要在中間找出「威力」和他的狗。透過遊戲書的方式,也是爸媽在家中可以輕鬆幫孩子練習,所以找一些「視覺搜尋」的遊戲書,讓孩子有更多練習的機會。此外,也可以趁著孩子正超級喜歡動物的時候,多帶孩子去動物園逛逛,讓孩子練習找出動物在哪裡,更是超級好的練習喔!
三. 周邊視野:如果「周邊視野」敏感度不足,孩子就像是活在「望遠鏡」裡面。透過小小的鏡頭來看東西,雖然中央看得很清楚,但是周邊卻好像看不到。雖然眼睛可以很專心的看著前方正中間的事物,但是卻不容易察覺周邊環境變化,而常常會有搞不清楚狀況,所以就經常需要大人的提醒。在協助孩子上有兩個方式:
【建議A】藉由口語指令,幫助孩子更容易尋找東西。不是跟孩子說:「就在你眼前」,而改成說:「就放在長沙發的左邊扶手上」,越是能夠明確地描述,也就能讓孩子越容易找到。而且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同時訓練到「聽覺記憶」喔!
【策略B】在訓練上就比較複雜,因為周邊視野一定要伴隨「移動」,而不是坐著可以訓練。不論是乒乓球、玩飛盤、騎腳踏車,都可以促進孩子對於「周邊視野」的察覺能力。因此,爸媽有空時還是要多多帶孩子去公園,透過活動給予的視覺回饋,才能幫助孩子良好的發展喔!
「眼睛」比我們想像的複雜,縱使有部分的遮蔽沒辦法看見到整體,並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分辨出物品,我們的大腦就像是有X光一樣,可以透視遮蔽物,而彌補缺失的部份,讓我們看到物品的輪廓。這個能力並非是與生俱來,而是在成長過程中,透過生活經驗的累積,而慢慢發展出來的。
只是生活環境的變化,比起玩躲貓貓、抓昆蟲、逛動物園,現在孩子更喜歡玩手機、看平板。相對而言,練習機會也就減少,導致出現「有看沒有到」的問題出現。不是孩子用不用心,更不是孩子主動或被動,而是孩子的基礎能力有沒有扎實地奠基呢?
就讓我們收起手機,帶著孩子走到戶外,引導孩子去觀察與尋找身邊的事物。就算是站在社區的街口,也可以找看看麻雀那哪裡,哪兒有綻開的小野花,有幾台腳踏車。這不也都是練習的機會嗎? 透過實際生活的練習,更能幫助孩子培養「視覺搜尋」技巧,幫孩子日後學習的打好基礎。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