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生活,從小做起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專注力並不複雜,也不是高深的問題,最重要是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。很多爸媽都覺得孩子不專心,是不是有注意力的問題。專注力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要爸媽培養的。讓我們從「飲食」、「運動」、「作息」,三個角度來出發,重新看待「健康生活」的重要性。

 

(一) 日常飲食:
爸媽最常聽到的應該是不要吃「糖」,搞到「糖」好像是惡魔的化身。在研究上,並沒有論證「糖與過動兒之間」的關聯性,反而是「人工色素」的危害才是更大的。根據2007年英國學者馬肯(McCann D)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,發現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,兇手包括黃色4號、5號,及紅色6號、40號等等。五顏六色的糖果,為了要吸引消費者的目光,往往添加許多食用色素,當然也就必須要特別注意。

此外,即使不吃糖果,但是營養不均衡,其實風險也不小。人體養分吸收有一定的額度,如果吃了大量的糖,消化道一下就吸收完畢,就像是油箱已經加滿了,自然也就懶得去消化較難吸收的油脂和蛋白質。但是很不幸的,蛋白質是人體肌肉構成的必要物質,優良的油脂(DHA)更是大腦神經成熟的關鍵。我們可以說:「聰明的大腦是吃出來的」,盡量幫孩子遠離人工添加物與色素,並且注意均衡的飲食,對於還在發育中的孩子們是非常重要的。

(二) 運動習慣:
「運動」對於很多爸媽都停留在「放電」。讓孩子消耗體力,玩累一點回家才好睡覺。你有沒有發現,孩子一到四歲以後,活動量就開始大量的增加,讓你疲於應付而叫苦連天。這是一個在正常不過的發展現象,孩子活動量增加,就是要讓孩子藉由多運動,協助自己發展出良好的動作技巧,不論是單腳跳、丟接球、繞障礙跑,都是有重要的意涵。單腳跳促進「平衡感」的發展,讓孩子膽子變大,更能應付新事物的挑戰;丟接球促進「眼球動作」的發展,讓孩子在閱讀時,可以順暢而不漏字;繞障礙跑促進「敏捷度」的發展,讓孩子協調度增加,更能在危險的時保護自己。在四到七歲時,透過運動活動的練習,讓孩子更加熟練地運用自己的身體,當然也就對自己更有自信心。

特別是3C產品氾濫,孩子越來越沈迷於手機,更不喜歡戶外活動。「宅男」可不是長大後才變成的,而是在七、八歲就決定了。如果他對自己的身體缺乏自信,到國小時就會排斥運動,當別人邀請他一起去打球,他越自己躲在手機後面,當然長大也就變得越來越封閉,甚至躲到電動玩具的世界裡面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,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,不是不給孩子手機,而是幫孩子從小培養出「運動習慣」。

(三) 生活作息:
2017年台灣師範大學的幼兒發展研究指出,台灣幼兒作息明顯出現「成人化」的趨勢,有近六成的三歲小孩,超過晚上10之後才上床睡覺,平均睡眠時間約十個小時。當整個睡眠週期都被延後,早上起床的時間也跟著被延後,但是上課的時間卻是不變的。想想看,孩子的大腦還沒醒來,一整個昏昏沈沈的,當然也就影響到在學校裡的表現。當別人專心學習時,他兩眼放空;當別人準備睡午覺時,他卻精神奕奕;當同學興奮地準備回家,他卻想睡得不得了。其實,不是孩子不認真、不用心,只是她的「作息時間」跟同學都不一樣。

 

和過去不一樣,過去一到晚上十點,電視基本上也沒有什麼節目,無聊的不得了。不論是大人或小孩,往往都很容易早睡。相反地,現在有過多的資訊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,主動地餵養我的大腦,當然也就讓我們的生活作息被延後許多。爸媽請記得:「孩子就像一個海綿,但不具有過濾的能力」,因此幫孩子過濾不必要的刺激,是我們需要承擔起來的工作,而不是孩子喔!

從科學的角度來看,健康生活不只只是一個口號,而是真正的意義。在習慣養成上,孩子的年紀越小,其實越容易培養,所以爸媽一定要趁小幫孩子培養喔!如果孩子現在的習慣不好,爸媽也不用擔心,我們有幾種方式可以來協助孩子,就讓我們一一來破解喔!

 

(一) 挑食:
孩子不喜歡吃飯,只喜歡吃零食,應該怎麼辦呢?這通常有兩個常見的原因:A. 嚼肌力量不足、B.味道過度敏感。

【建議A】小時候吃的過度柔軟的食物,導致嚼肌力量不足,所以吃一下就覺得累,吃飯就很會拖時間。建議在正餐前四十分鐘,讓孩子吃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,例如:蒟蒻絲、乳酪絲等,訓練孩子咀嚼肌的力量。

【建議B】兩歲以前,孩子吃過的食物種類較少,導致對味道過度敏感。這時,可以將食物切成丁狀,混和在孩子願意吃的食物中,讓孩子先熟悉新食物的味道。當孩子願意吃了以後,漸漸切大塊一點就可以。此外,這些孩子很討厭食物混合再一起,因此使用餐盤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。

(二) 不愛動:
孩子動不動就叫累,帶他去公園玩,看了老半天卻又不敢加入小朋友,應該怎麼辦呢?這通常有兩個常見的原因:A. 肌肉張力不佳、B. 重力不安全。

【建議A】肌肉張力是肌肉放鬆時,依然存在的力量。有些孩子天生的肌肉張力低,因此很容易感到疲累。這些孩子雖然耐力較低,但是短時間的活動表現較好,幫孩子先安排「短時間」的活動,孩子先願意加入遊戲中,日後再慢慢延長活動的時間。

【建議B】因為對於前庭平衡功能不佳,因此對於高度或速度感到恐懼,不敢加入具有挑戰性的活動。久而久之,就變成願意加入同伴的遊戲,甚至出現抗拒體能活動。先讓孩子增加盪鞦韆、翻跟斗等動作經驗,增加孩子的前庭刺激的經驗,就可以達到改善平衡的目的。

(三) 不愛睡:
孩子不愛睡覺,不論是威脅或利誘,老是拖到很晚才睡,應該怎麼辦呢?這通常有兩個常見的原因:A. 太晚起床、B. 過度興奮。

【建議A】調整孩子睡眠的關鍵,不是晚上幾點上床,而是早上幾點起床。想想看,如果中午十二點才起床,就算晚上七點準時要孩子早早上床睡覺,依然還是在床上滾到十點也依然睡不著。倒不如提早讓孩子早一點起床,中午正常午睡,但是記得在下午五點到六點時,帶他去散散步,千萬不要讓他睡著了。這樣等到晚上上床,自然也就比較容易入眠。

【建議B】在睡前一個小時,請不要跟孩子玩得太瘋,不論是玩打打鬧鬧的遊戲或給孩子新玩具,都會讓孩子過度興奮,導致孩子很難入睡。此外,特別要提醒爸媽,研究顯示手機螢幕的藍光會導致「睡眠週期」受到干擾,因此在睡前一個小時內,千萬不要給孩子玩手機喔!

 

帶孩子,需要的不只是「愛」,更要懂得幫孩子「選擇」,幫孩子過濾掉干擾孩子的成長的小困擾,你就會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可愛。「健康生活」不只是一個口號,更要靠爸媽的協助,才能幫寶貝們從小建立出好習慣喔!

 

 
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