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「所有的大人曾經都是孩子,即使他們幾乎沒有人能記得這一點。」
-出自 小王子
我們都曾經是孩子,但我們卻已經忘記。對於絕大多數的成人來說,工作與壓力佔據了我們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。「遊戲」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,甚至覺得是在浪費時間。似乎只有懶惰的人,才會沈迷於遊戲當中。
對於孩子而言,遊戲卻是孩子的「第一語言」,早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。要孩子聽你說話,倒不如「玩」給孩子看,孩子還更能容易明白。要孩子不要「玩」,就如同要大人不可以說話只能比手畫腳,是一樣的困難的。
很多時候,我們都知道不要讓孩子一直看電視,也不希望孩子沈迷電動。但是當我們隔絕這些事物後,和孩子大眼瞪小眼的對望著,然後呢?孩子不是抱怨無聊,就是調皮搗蛋,結果又換我們發脾氣,最後只好妥協又讓孩子看電視或玩電動,然後又陷入無限的反覆循環之中。其實,不是孩子愛搗蛋、很調皮,而是我們已經忘記如何「玩遊戲」,當然也就無法和孩子「溝通」了。
讓我們從「Pokemon Go」來說,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手機遊戲,相信你一定也曾經玩過。小至三四歲的小孩,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,可以輕鬆上手的遊戲。孩子更是常常吵著要拿爸媽的手機滑一下,就只為了要抓一隻神奇寶貝。想知道要如何幫孩子戒掉「Pokemon Go」嗎? 那就是把「遊戲」變成「工作」。每當孩子丟出一顆寶貝球,就給孩子一次評價,只要你堅持一週,鐵定孩子就不會想要再玩了,因為那真的太無聊了。
我們大人太習慣「工作」,卻忘記如何「遊戲」,才會出現這樣的衝突。我們很擅長把有趣的事情變得無趣,一切只靠忍耐和意志力,但卻毫無動機與樂趣。我們認為「玩」是沒有價值的,才會出現如此的誤解。其實孩子是在「遊戲」中成長與學習,就讓重新來認識「遊戲」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吧!
一、增加學習動機
遊戲本身就是一種「興奮劑」,讓我們熱衷的投入其中,反覆練習直到自己可以完全熟練。這比你使用命令要求孩子配合,還要來得有效果。讓我們想像一個情境,你需要讓孩子手舉高一百下,來鍛鍊他的肩膀力量,讓他寫字不會趴在桌子上。這時你好說歹說的孩子都不願意配合,這時只好一手拿著棍子,並且板起臉孔,孩子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練習,但是兩個人的心情都變得很不美麗。這時「舉手」變成一個工作,必須要一板一眼的做到規定的指令,一切都如同工廠裡的機器一樣乏味又無趣。讓我們換一個角度,拿出一條線、吹一顆大氣球,把氣球用線吊高一點,讓孩子和你一起搶著輪流拍氣球。你一來、我一往的拍來拍去,不要說一百下,就算是三百下,孩子也做的超級開心。只要花一點時間陪孩子「玩」,隔一天他就會自己反覆練習,不是更容易讓孩子配合嗎?
二、培養動作技巧
遊戲就是孩子的「工作」,每一個遊戲都有它的「意義」,就連我們小時候的「水槍」,也隱藏你我不熟悉的秘密。現在的水槍不是氣動的、就是電動的,其實水槍最重要的就是「扣板機」的動作,因為它可以練習到「食指指尖力量」。一開始孩子的力量不足時,甚至無法射出水柱,而在反覆練習之下,孩子漸漸掌握到如何用力,也鍛鍊出肌肉力量。當食指變得有力,當然握筆就可以穩定,寫字也才能順暢不是嗎?孩子就是在遊戲中,反覆練習自己的身體,運用自己的肌肉,幫未來的生活技巧打下基礎。相反地,當我們過度強調大腦的教育,使用「靜態」的教導,卻忽略了身體動作的協調時,這不是幫助孩子,而是培養出「眼高手低」的孩子,這樣真的好嗎?
三、促進人際互動
遊戲就是「溝通」的過程,在一群孩子當中,誰最會設計遊戲,也就能掌握在團體中的「主導權」。對於大人而言,成績是最重要的,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卻不是如此。一群孩子一起玩,誰可以安排、組織一個好玩的遊戲,肯定會是團體裡的核心人物。在遊戲的過程中,孩子必須要學會「堅持」與「妥協」,並且保持適當的「彈性」,才能有融入團體遊戲當中。在此,我們必須要補充一個正確的概念,遊戲分為兩種:自由遊戲 (free play) 與 規則遊戲 (rule play)。前者是隨意的、沒有規則、嬉鬧的;後者是固定的、規範的、輸贏的。在發展上而言,孩子要先會自由遊戲 (free play)後,才再發展出規則遊戲 (rule play)。如果一個孩子不會玩自由遊戲 (free play),在團體中經常認為別人都「破壞遊戲規則」,當然會很容易生氣,就會影響到人際關係的建立了。 會玩才會有好人氣,不是嗎?
四、 修復自己情緒
藉由遊戲可以擁有「再一次」的機會。對於孩子而言,「扮家家酒」是最重要的遊戲,通過「假裝」讓自己處於一個安全情境,讓自己有彌補錯處的機會。如果你仔細觀察孩子,看看孩子在扮家家酒的過程,你就會發現孩子會將在生活中的衝突,在遊戲中重現。這實際上就是孩子的「反省」,只是孩子還不能單純用想像的,也不能直接使用語言表達清楚,所以更需要依靠實物的引導。透過「假裝遊戲」的過程,讓孩子有「再一次」的機會練習,做出不同決定的機會,在過程中讓孩子的情緒可以獲得修復,才能再一次的迎接挑戰。情緒不是靠忍耐也不是壓抑,而是需要抒發,又有什麼比扮家家酒更適合的呢?
生活不是只有吃飯、洗澡、睡覺、寫作業。請準備好一個固定的「遊戲時間」,與孩子一起親密的互動,在與你遊戲的過程中,孩子才會與你產生連結,這是一種信賴與安全的感受。在遊戲過程中,請抱著「欣賞」的角度,盡量減少批評或責備,就是因為有你的讚美,孩子才會更加樂此不疲的反覆練習。但請記住,「遊戲」並不是放任、也不是溺愛,不是所有一切都聽從孩子的。當孩子做出危險舉動,或冒犯他人行為時,必須要阻止,以免養成壞習慣。這在四到五歲時,特別容易發生,適時地拒絕孩子也是必須的喔!
讓我們回想一下,當我們小時候的心境,再來看待孩子的行為,你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。讓我們學習「成為會玩遊戲的父母」,當你越了解如何玩,也就越容易貼近孩子的內心喔!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