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做事就是不細心,老是忘東忘西、丟三落四,明明就已經提醒他好多次,最後還是會忘記。一下子忘記帶鉛筆去學校,一下忘記把水壺帶回來,就連橡皮擦也可以一個星期掉兩三個,真是會氣死人。為何孩子就是不能「專心」一點,一次把事情做好,會不會是孩子的「記憶力」有問題呢?
當我們不小心忘記事情,常常會自嘲地說:「年紀大了,記憶力就差了」。事實上,不是我們的記憶力變差,而是工作上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,但是大腦的資源有限,所以才會常常遺忘一些小事情。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,這時「小筆記本」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,可以讓我們的大腦暫時空出一些空間,才能讓大腦可以清晰的思考事情。
孩子丟三落四時,往往會讓爸媽非常擔心,是不是孩子的「記憶力」有問題呢?爸媽可以放心,絕大多數忘東忘西的孩子,並不是在「記憶力」有問題。在臨床上,當你詢問這些孩子時,他們常常可以記得非常多的事情,即便是一、兩年前的事也不會忘記。既然小事情都記得超級清楚,肯定「記憶力」絕對沒問題。
究竟是為什麼孩子老是丟三落四、常常弄丟東西,有三個可能的原因的干擾,分別是:
一. 視覺搜尋:
孩子必須要在視野範圍中,找出指定東西的能力,像是在書桌抽屜中,找出一個橡皮擦,這必須要有「完形概念」與「前景背景區辨」兩種能力的配合。「完形概念」是一個物品被遮蔽一部分時,大腦可以補足被遮蔽的部分,以立即判出物品輪廓的能力;「前景背景區辨」是當物品放在相近顏色的背景時,大腦可以運用深度判斷,區辨物品與背景的差異性。
二. 物品所有權:
嬰兒時期,孩子們覺得爸媽的想法跟自己是一樣的,所以無法察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。等到一歲半到三歲間,孩子開始發覺自己與他人的差異,而漸漸發展出「自我概念」。隨著孩子開始分辨「自己」與「他人」的差異後,就開始理解不同物品,屬於不同人的,而發展出「物品所有權」的概念。孩子開始會學習「保護」自己的東西,不讓別人觸碰,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。
三. 步驟概念:
在執行一個工作時,必須要依照一定的步驟,才能正確的完成。這個能力需要有「短期記憶」與「順序概念」的結合。「短期記憶」是在聽完一個指令後,能否記得每一個程序的能力;「順序概念」是記得步驟之間的先後順序,讓工作可以順利完成。絕大多數丟三落四的孩子,經常就在後者出現問題,孩子真的有去做,但是遺漏其中一個步驟或是順序顛倒,當然也就無法百分之百完整做到。
雖然都是「丟三落四」,但是引發的原因不同,所以協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。請不要不停地唸孩子,抱怨孩子的不懂的珍惜,而是幫孩子找出方式,解決這些擾人的小困擾吧!
一. 視覺搜尋不佳:如果孩子的視覺搜尋不佳,就常會出現東西掉了,卻找不到的情況,最後不是要請同學幫忙,結果被告狀愛講話;要不然就是乾脆算了,反正不重要也就不理它,結果又被爸媽責備丟三落四。基本上,我們有兩個建議:
【建議A】幫助孩子簡化環境,將生活中的物品減少,透過減少環境複雜度,讓孩子可以更容易找到。此外,增加物品之間的「對比」,像是桌面和文具的顏色,可以盡量有明顯的差異,也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的找到,也就不容易再搞丟了。
【建議B】增加視覺搜尋的能力。玩躲貓貓就是最好的練習,透過遊戲的過程,讓孩子練習在環境中,找出指定物品的能力。當然在家裡很難玩躲貓貓,這時也可以使用一些書本的遊戲,讓孩子練習視覺搜尋的技巧,像是:威利在哪裡、I Spy都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二. 物品所有權不佳:如果孩子在兩、三歲時,被過度要求把自己的物品分享給別人時,就會讓孩子感到混淆。搞不請楚東西到底是誰的,結果就出現不在意,即是東西被別人拿走也不在乎,當然就算東西掉了也就算了。基本上,我們有兩個建議::
【建議A】幫孩子在文具用品上,做上一個獨特的記號,不論是貼紙或姓名貼都可以。透過標籤記號,幫孩子增加擁有物品的概念,也是一個好方式。當孩子遺忘或弄丟時,即便是家裡還有一樣的備用物品,也請不要在立即拿出一份新的給孩子。請讓孩子先回學校找找看,如果真的還是沒有,才拿出新的給他。就是因為不見東西會「不方便」,孩子才會記得要帶回家,不是嗎?
【策略B】如果家裡的文具用品,像是:鉛筆、彩色筆多到隨手可拿,想要用就自己拿,拿的時候不用說,用完也不用還,當然孩子也不會有正確的「所有權」概念,自然也就會丟三落四。在協助的方式非常簡單,就是將家裡的文具盡量收起來,並且將「所有權」放在爸媽身上,用完必須要還給爸媽,透過這樣的練習,也才不會丟三落四。此外,讓孩子真實的擁有物品,即便是兄弟姐妹要用,也一定要有「借」的動作,不要老是將「弟弟用一下又不會少塊肉」這類的句子說孩子,那只會讓孩子更混淆喔!
三. 步驟概念不佳:如果孩子步驟概念差,常常就會出現只求趕快做完,但是馬馬虎虎的情況出現。不是丟三落四,就是又忘記做哪一件事情,常讓爸媽感到生氣,但是孩子卻又一臉無辜。關鍵不是記憶力,而是孩子的順序性差,也因此在協助孩子時,我們有兩個方式:
【建議A】幫助孩子簡化事情的步驟,並且變得簡單的口語,讓孩子容易記憶。就像是洗手一樣,我們不也會讓孩子念「濕搓沖捧擦」的口訣嗎?透過將步驟簡化成三個步驟,讓孩子容易記憶,孩子也就會漸漸養成習慣,也就不會再丟三落四的。相反地,你提醒的越多,說的句子越長,孩子反而越難記憶,當然也就更難好好的配合。
【策略B】音樂活動就是最好的練習。讓孩子記得一個一個的音符,彼此串起來就是一個旋律,透過音樂的學習也就可以培養出孩子的順序概念。多帶著孩子唱兒歌、玩唱遊、學樂器,也都是很好的練習機會,幫助孩子培養出良好的順序概念。此外,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們,比較建議打擊樂的練習,可以讓孩子比較容易上手。
孩子搞丟東西、丟三落四,最重要的不是爸媽一再的提醒,而是讓孩子養成「整理書包」的習慣。和爸媽想像的不同,並不是等到進小一才開始,而是中班就應該開始練習。每天在睡覺前一個小時,跟著孩子一起整理他的「書包」。
在整理書包時,先分成兩個部分,一種是每天固定要帶去的,像是:碗筷、水杯等;另一種是偶爾需要帶去的,像是:跳舞鞋、繪本等,因為老師特別指定而要帶的。前者讓孩子自己負責收拾,後者由爸媽來協助,彼此配合一起準備好孩子的書包。等到一年後,孩子進入大班,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準備,漸漸地練習已做好進入國小的準備。孩子有兩年的練習經驗,當然進入國小也才不會丟三落四。
請不期待孩子可以自己成長,突然有一天自己就覺醒,就不會丟三落四。孩子需要學習的是自己準備好自己的書包。不是爸媽一直在後面擦屁股,忘記帶東西爸媽送過去,東西弄丟爸媽馬上買,這樣孩子永遠都學不會「責任感」,當然也就一副不在乎的樣子,因為你就是他的靠山,他又需要怕什麼呢?
我們要做的第一步,不是幫孩子做筆記本,條列出要注意的事項,因為那也要需等到孩子看得懂字才行。請先幫孩子減少身邊的物品,東西越少孩子也才越會珍惜。請不要再一打一打的買鉛筆、一盒一盒的買橡皮擦,那只是讓孩子丟得更兇、忘得更誇張。當瞭解物品就是數量有限,孩子也才會學會珍惜。
讓孩子配合,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聽懂道理,而是讓孩子養成習慣,就讓我們從一起「整理書包」開始做起吧!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