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裡,一個新聞的熱度撐不到一個星期的現在。每天都有海量的新訊息,透過手機、網路、視頻、e-mail不停的轟炸著我們。在這個網路世代裡,人們的「注意力」已經成為一種的稀缺資源,媒體和廠商無不絞盡腦汁的想要吸引我們的注意。
免費也許是最貴的。只要你多點一下廣告就可免費用幾天,交換的只是你的「注意力」,對大人來說可能是划算的。然而,當孩子們的「注意力」都被3C產品吸引了,又如何能在學習上「專注」。因此,爸媽們更應該認識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,才能在這個世代裡保護好我們的寶貝孩子。
「專注力」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,也因此在培養孩子前,我們必須要先釐清四個常見的「誤解」。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理解,並且找出如何做:
(一) 專注力不是一件事
我們最常犯的錯誤是「專心就是可以做一件事情的持續時間」,其實這只是專注力的其中的一件事,因為專注力其實是四件事,包含:參與性注意力、持續性注意力、選擇性注意力、分離性注意力。我們比較熟悉的是「持續性注意力」,但是其他的也就忽略了。對於四歲以前的孩子,「參與性注意力」才是最重要的,也就是當你拿一個繪本或玩具給孩子時,孩子可不可以立即把「注意力」放在上面,跟你一起做同一件事情。其實,我們常常覺得孩子不專心,但又很好奇他自己做事卻又沒這個問題,那孩子可能就是卡在「參與性注意力」上面了。
如何做:
小小孩對於所有事情都很好奇,當你想要教他,他卻不一定願意配合。對於四歲以下的孩子,更重要的不是「教導」而是「參與」。帶小小孩更重要是「順勢而為」,當孩子對一件事情特別有興趣,爸媽就可以加入,並且趁機帶孩子學才會更有效率。這時請注意兩個重點:「保持微笑」和「環境佈置」。微笑、點頭、稱讚是孩子像要做下去的動力,當孩子覺得自己好厲害、好棒喔,才會更有動力的繼續做給你看。此外,事前的環境佈置也是很重要,讓我們希望孩子做的事物 (不要超過四種),放在孩子可拿到的地方,當孩子對其中一項有興趣時,我們也才更能順勢引導。跟孩子一起做、一起玩、一起聊聊天,也就是培養孩子的「參與性注意力」。
(二) 專注力不是天生的
專注力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後天培養出來的。孩子天生好奇心,讓孩子對於新事物充滿好奇,但也出現一個問題,也就是常常無法持續做很久。如果以兒童發展歷程來看,三歲大約只能五到十分鐘,四歲十到十五分鐘,五歲十五到二十分鐘……,而逐漸累積而漸漸變長。所以,請不要錯誤期待一個三歲的小小孩,可以自己一個人玩一個小時,那絕對是大人想太多了。四至六歲的孩子,最重要的也就是「持續性注意力」,因此爸媽需要培養孩子「做完一件事」的能力,並將時間漸漸地延長也就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。
如何做:
孩子的神經系統是未成熟,更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,而控制不住自己的噗噗跳。因此,要孩子專心持續做一件事情時,往往很容易受到周邊的干擾。四歲是一個轉折期,這時爸媽需要將玩具收起來,外面最多放三、四件物品,讓孩子在有限時間中可以換的玩具減少,也就是培養孩子的「持續性注意力」。這時爸媽要做兩件事:「唱數能力」和「完成慨念」。讓孩子跟著你一起數 1到10,孩子如果可以數到十,可以做十次一樣的動作。爸媽不要忘記有空多帶的孩子一起數,會有神奇的效果。此外,讓孩子了解「做完了」等於「很棒」,當孩子做完一件事,一定要記得幫孩子拍手鼓勵,讓孩子知道做完了。這樣一個小小的儀式,卻是「持續性注意力」的最重要關鍵喔!
(三) 專注力不是固定的
專注力是一個「波動」的狀態,一天當中會上下的起伏,如同下午一點半時,你往往會覺得有點昏昏欲睡。人體有一個很奧妙的生理時鐘,掌控我們身體工廠的一切。如同肚子餓不餓,不是我們想不想吃的問題,當餓的時候,不論你如何說服自己,肚子依然還是咕嚕咕嚕的動不停。專注力也是如此,在一天當中會有最專心的時刻,這時孩子的「選擇性注意力」最佳,也就是最好學習與思考的黃金時光。在五至七歲的孩子,由於開始進入學業學習,也因此「選擇性注意力」的培養也就非常重要。研究指出:孩子在起床後兩個小時,也就是最為專心的時間。
如何做:
我們都有自己專心的黃金時刻,有人習慣早上讀書,有人卻習慣熬夜寫文案。在教導孩子時,最重要的一件事是「找出黃金時刻」,並安排需要思考與記憶的活動,這樣孩子才能學的有效率。想想看,如果在午睡起床就上數學課,你覺得合理嗎?但我們卻常常如此,覺得現在孩子就必須要專心,而沒有考慮到生活作息,當然也就會出現許多親子之間的衝突。在五歲後,爸媽一定要規律孩子的生活週期,在固定的時間做特定事情,當孩子知道自己何時「選擇性注意力」好,自然也就會更願意配合。爸媽要做的事,是用我們的智慧幫孩子成功,這不僅僅是養成好習慣,更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,也可以幫孩子在小一寫作業打好基礎,不是一舉多得嗎?
(四) 專注力不是玩手機
看手機孩子一動都不動,並不是孩子超專心,而是大腦在放空。大腦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系統,當大量視覺訊息刺激孩子的大腦時,導致大腦的視覺區過度活躍的同時,也抑制動作區的活化。外在看起來孩子確實不再跑跑跳跳,但同時大腦的聽覺區與思考區也陷入沈默。請不要忽略「聽覺」對於專注力的重要性,除非你叫孩子叫三、四遍都沒反應,你也絲毫不會生氣。在六歲後,孩子需要培養出「分離性注意力」,也就是可以在兩種不同的刺激中順暢的交替,例如:在教室裡考聽寫,要一邊注意老師說,一邊用心寫下來。如果孩子缺乏這個能力,就很容易出現大考沒問題,小考一卻亂七八糟的情況喔!
如何做:
我並不排次孩子使用3C產品,但是關鍵是必須要有限制,建議使用「333原則」:3歲以前零接觸、一次30分、螢幕加起來不超過3小時。三歲以前零接觸,主要是怕爸媽將手機當保姆,結果孩子的「參與性注意力」不在人身上,卻在手機上,日後要改變又要花費許多的挑戰。其實,最重要的並非是孩子有沒有拿手機,而是在孩子眼中的爸媽對手機的態度。如果你不讓孩子用手機,但卻每天抱著手機傻笑,其實孩子更會增加孩子對手機的興趣。這時爸媽需要做兩件事情:「手機開靜音」和「跟孩子說故事」。進入家門前,請將手機改為靜音,不要一直拿出手機來。當你專心的陪伴孩子,孩子也才會學會專心。在六歲以後,在繪本和橋樑書之間,不要忘記要「聽故事」的重要性。透過沒有視覺提示下,用耳朵聽、用心裡想,當你把孩子的聽覺訓練起來,也幫孩子的「分離性注意力」打好的基礎。
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靠爸媽培養的。讓我們從參與、互動、定時、限制3C的過程中,培養孩子的專注力,你不覺得「親子共讀」很符合上述的要求嗎?讓我們放下手機、拿起書本、多唸故事,在這個注意力缺失的時代裡,幫我們的寶貝孩子們培養出日後所需要的專注力。
文章刊登台北市立圖書館季刊【終身微學習資訊站】